孔孟故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684093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孟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孔孟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孔孟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孔孟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孔孟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孟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故事(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

2、,认识到自己错了。 孟母三迁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

3、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惠子相梁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

4、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

5、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性善与四端 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义利之辨 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

6、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教育主张 贯彻始终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 主张自由发展, 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 施以自发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未明理学。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7、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孟子思想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

8、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孔子身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

9、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其人在中国 5000 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

10、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1、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

12、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大 德 小 惠过去常有人说儒家用小恩小惠来拉拢百姓。实际上,儒家虽然讲过对人民要施以恩惠,但并不是讲小恩小惠。例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就是圣人。这里讲的是“民“众“。对于民众能够博施,就是大德,不是小惠。孔子讲的“德治“,孟子讲的“仁政“,都是属于大德的范围。 不远千里的典故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

13、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 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14、?”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孔子讲“志于道。”(述而)就是要求学生把道德作为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能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所以孔子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形容坚强的道德信念。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说明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孟子提倡“尚志”,也是强调培养道德意志的重要性。有人问他“士何事?”孟子回答说“尚志”。(尽心上)又问怎样使自己的志向高尚?孟子回答道:“仁义而已矣。”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描写实践道德的坚定性,也就是说,树立了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抵制外来恶劣影响的压力。提高学生的道

15、德认识能力孔子很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知识教育。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他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就是说,光有朴素的忠信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有关忠信的理论知识。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就是说,对于仁和义这两种道德的实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不疑地去实行。孟子在这里提出对仁义道德的理性认识是很重要的,实行仁德,必须能够通权达变,不能死守道德教条。例如“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上)在正常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是合乎“礼”的;在特殊情况下

16、,男女直接授受又是合礼的。这就是能够对于“礼”的实质,有真正的理解。只要掌握仁义的根本原则,便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行各种道德规范。 学思结合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同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主张敢于怀疑。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已矣。”(尽心下)孟子认为书经上的武城篇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不能全信。对儒家经典尚且不能盲从,读其他书籍,就更要动脑筋思索了。孟子还认为,解说诗经上的词句,要用读者自己的思考,来探索作者的原意,不要拘泥字句表面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这就是他讲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万章上)孟子的这些言论都是在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重要性。启发诱导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