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82849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岱年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完整版绪论绪论 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 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 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 创造活动

2、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 书本绪论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 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 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 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 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

3、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 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 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 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 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

4、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 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 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 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 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二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

5、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 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 ,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 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 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 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 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 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 同样的

6、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 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 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 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 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 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

7、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二 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 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 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

8、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 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 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 对人身控制严密。 (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 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

9、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 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 “存理灭欲” 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 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 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 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

10、追求。第四章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 “诸子百家” ,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 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 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 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

11、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 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 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 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 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 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 完善自身的特点。

12、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 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 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 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二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 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

13、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 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 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 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

14、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 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 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 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 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 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 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三 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

15、原因。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 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 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 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原因:唐朝的建立是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土 地大量荒芜。而且再加上当时的民族成分复杂,这样这个思想较为没有束缚, 所以多种思想可以百家争鸣,国家的环境较为好。所以当时社会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文 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

16、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 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日趋保守。人口的增 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放在统治人民,保证人民正常的生活,对于变革则始终是否定的 态度,因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任何小变革都不是小事情。所以才有了儒家思想的标榜, 儒家思想反而在影响民族文化,于是就产生宋朝的文化,从而影响中国 1000 年。唐朝的思 想还是比较开放,文化较为有活力。对于变革也看得很开。 而宋朝,人口已经很多了,而 且儒家思想已经基本确立,民族较为单一。随着人口的增加,思想的单一,宋朝的文化也 日趋保守。人口的增加,使得国家必须将重点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已久的种种危机,以杨 炎两税法的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制,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崩解,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直到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四 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1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突出表现在文字狱的盛行,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 统治地位;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