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681808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4 4 课课 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第 4 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推行独裁统治,表现为经济上“大劫收” ;政治上“假和谈、备内战” (重庆谈判) ;军事上1946 年发动内战(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知道中共为争取民主、光明前途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现为政治上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各自的抉择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影响。2、技能: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资料寻找关键信息分析具体问题的技能。历史学的联系、比较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所采

2、取的措施,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国共两党措施所会引发的两种前途命运,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史实基础之上做出历史结论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胜利以后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抉择中的表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中国选择共产党是人民的意愿和历史的必然,符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规律。二、各栏目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 “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是国民党接收大员进入收复区后流行的民谣,为什么会流行这样的民谣?“遭殃”的后果又是什么? 答:民谣是广大人民心声的反应,此

3、民谣反映了光复地区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满。流行的原因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沦陷区的人民饱受蹂躏,备受屈辱,充满了早日摆脱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回到国民政府管理之下的愿望。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正准备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可是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 “遭殃”的结果是让人民大失所望, “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 ,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加深了统治危机。、国共两党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答:不一致,国民党企图借谈判应付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并且借谈判拖延时间,调兵遣将,

4、为发动内战作准备。共产党的目的是表明中共真和平的态度和诚意,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或推迟内战的爆发;同时也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原因一是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大资产阶级利益;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利益。原因二是大国的插手,美国希望二战后利用国民党控制中国,所以支持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为什么不到一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就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答:因为在八个月的作战期间,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歼灭国民党军 71 万人,使国民党无力再全面进攻,被迫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二)探索与争

5、鸣946 年 8 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他指出:“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为什么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提出了这一论断?你能否用相关史实来说明? 经济上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正准备重建家园,医治战争创伤,可是国民党政府在接收过程中普遍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尤其是以推行法币为幌子盘剥沦陷区的广大人民,造成国民政府和接收大员大发横财,而百姓区苦不堪言。 “遭殃”的结果是让人民大失所望,“大接收”变成了“大劫收” 。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民主。可是国民党推行一党独裁。玩弄假和谈的政治阴谋,最终撕毁和平建国纲领 ,使人民追求民主的愿望破灭。军事上人民渴望和平,可是国民党于 1946 年悍然发动内战,把国家又拖入战争,粉碎了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国民党这些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使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加深了统治危机,注定了国民党的失败。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