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作业 29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时间:2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腺体组成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C.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单方向的D.条件反射的建立与脊髓等低级中枢无关解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参与的中枢不相同,前者只需要脊髓或脑干的中枢参与,后者必须有大 脑皮层的中枢参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答案:D2.突触传递中递质一旦释放,无论是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都会迅速地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使( )A.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B.突触得以为下次传递做好准备C.另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D.反射过程完成解析:递质的快速分解或被重吸收或扩散转移,可以 为下次 兴奋的传递做好准备答案:B3.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下列对于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递质是一种化学信号C.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D.递质传递是双向的解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的,突触能将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再 转化为电信号,即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出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然后再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 释放,故 递质传递是单 向的答案:D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组成、各部分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仔细分析各选项 的具体叙述,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逐项分析如下:选项 内容指向· 联系分析A兴奋在一个反射弧中的传递过程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刺激一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和传出神经,可使效 应 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 感受器和效应器二者不一定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兴奋只能由感受器 传递到神经中枢,而不会反向传递D 神经中枢可位于脊髓和脑答案:A5.如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 S 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 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
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解答本题时,需仔细分析各 图示中的膜内外电荷的分布和 变化,以及膜内外 电荷的移动方向,然后再作出选择 刺激神 经纤维上的某一点,该点兴奋,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使该点与两 侧相邻部位之间在膜内和膜外都形成了 电位差,从而 发生电荷移动,其移动方向是:在膜外由未 兴奋部位移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移向未兴奋部位,因此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且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故 C 项正确答案:C6.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递质(乙酰胆碱 )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解析:据题意可推知, “杜冷丁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使乙酰胆碱失去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答案:A7.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 “离子通道” ,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 “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和传递发生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A.a 或 b B.c 或 dC.b 或 c D.a 或 d解析:图中 a、b、c、d 分别是轴突膜、突触小泡、突触 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阻塞“离子通道” ,而 “离子通道”在神经元细胞膜上,故应该作用在轴突膜或突触后膜上。
答案:D8.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 Ach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 ,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 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 Ach 条件下 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ch 浓度(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 (ms)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 (ms)0.1 5.00 5.560.2 5.00 5.480.3 5.00 5.310.4 5.00 5.24A.图中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 Ach 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表中数据说明 Ach 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 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表中数据 说明高浓度的Ach 对兴奋在神 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答案:B9.如下图甲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a、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细胞在胚胎发育早期分裂时 DNA 含量变化如图乙所示B.兴奋由 b 传至 c 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 b→cC.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 释放再作用于⑥D.神经递质的释放与②无关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 正确早期胚胎不进行图乙所示的减数分裂;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②线粒体提供能量答案:C10.(2011·泰安模拟) 下列关于反射弧和兴奋传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受刺激的部位膜外先变为正电位,接着又恢复负电位,形成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传导B.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C.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决定于神经递质的存在、释放和作用的部位D.经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特定情况下也能直接激活肌肉和腺体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 膜外为正电位,膜内 为负电位,当受到刺激时,电位反转,变为外负内正,故 A 错误答案:A11.(2011·广东韶关调研) 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 。
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一种情况是突触后膜缺乏相 应的受体,使神 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结合;也有可能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答案:D12.(2011·浙江宁波期末)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右图所示如果在电极 a 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A.膜外 b→a;膜内 a→bB.膜外 b→a;膜内 b→aC.膜外 a→b;膜内 a→bD.膜外 a→b;膜内 b→a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 荷为外负内正,与相 邻部位形成 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 为 a→b答案:A二、简答题(共 40 分)13.(10 分)(2009·安徽理综)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请回答:(1)图中 a 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 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此时Na+ ________(内、外)流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 )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的结合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内为负电位,膜外 为正电位,是静息电位受刺激后,受刺激的部位膜外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膜内由 负电位变为 正电位,此 时 Na+ 内流如果药物影响了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将影响神经冲动在神 经元之间的传递答案:(1)静息 0 mV 内(2)轴突末梢(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14.(14 分)(2009·宁夏、辽宁理综)右图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神经元①、②、③都是兴奋性神经元,且这些神经元兴奋时都可以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图中 B 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请回答:(1)给神经元①一个适宜刺激,在 A 处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刺激使神经元①兴奋,引起其神经末梢释放的________进入________,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导致神经元②产生兴奋2)若给骨骼肌一个适宜刺激,在 A 处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3)若在 A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 C 处________( 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解析:(1)神经元兴奋,使突触小体内的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神经元兴奋2)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 A 处不能记录膜电位变化3)若在 A 处给 予一个适宜刺激,可通过③→①→C,所以能记录膜电位的变化答案:(1)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特异性受体(2)不能 由肌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不能逆向传递(3)能 兴奋从 A 处传到神经元③,再传到神经元①,故在 C 处能测到膜电位的变化15.(16 分)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
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 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 现为震 颤不已,直到死亡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 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