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70202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建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理县蒲溪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及需如何更好地保护、挖掘、传承的建议保护、挖掘、传承的建议1、蒲溪乡基本情况蒲溪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东部,沿成阿公路下行 15km,向南进沟 4.5km 为乡政府所在地,海拔 1900m,位于北纬 3129,全乡幅员面积 118.5k,乡辖 5 个村,13 个村民小组,有 388 户 1882 人,是纯羌族聚居区。乡镜内山高谷深,地广人稀,全乡有农耕地 3460 亩,主要产玉米、洋芋、大白菜、青椒、青豌豆、洋葱、花椒、苹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乡镜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其中雪隆包山雄伟

2、独特,蒲溪海子四面奇峰俏丽,湖水清澈见底,还有原始森林、雪山草地是人们回归自然的最好归宿。此外,蒲溪乡古老的羌民族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有羌寨、宗教、慈善会、行会、婚丧礼俗、灯会、锅庄、皮鼓舞等构成浓郁的羌族风情,是待开发的处女地。2、蒲溪村基本情况蒲溪村是纯羌族聚居地,据史料记载,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置小封县于今蒲溪乡河坝村,此为蒲溪村、休溪村有史可查的依据,清朝时,理番县管辖“十寨”中的后五寨,也包含其二村,民国时期划归甘堡乡辖,1955 年后,蒲溪村,休溪村从甘堡划出,成立蒲溪乡至今。 蒲溪村,海拔 2636 米,属于高山峡谷气候,昼夜温差大。全村有半坡、上组、下组、大寒、小

3、伙地五个自然组,112 户,全村人口 437 人,常住户数 115 户,是全乡人口最多的村。从适宜于人类聚居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来看,蒲溪村的风水环境体现了羌族祖先人择吉善之地而居的睿智选择。相传蒲溪村村民的先祖为古羌冉駹部落支脉,好战喜斗,因而村寨建设占据高山深谷,依山傍泉,易守难攻,又与奎寨村、色尔村、休溪村隔峡谷相望。蒲溪村三面环山,核心区位于缓坡台地上,村落西北面为雪隆山,终年积雪,西南面为汇入岷江的一条小河,东面为“色坡”(羌语),三山环绕村落,形成“V”形的村落边界。该村落整体风貌破坏较小,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颇具特色。该村落

4、有规模恢弘、雕刻精美的古墓 15 座,其中 5座建于清朝年间,如此大规模集中的古迹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蒲溪村是古羌文化保存较好的一片净土。他们中间有最古老的羌族端工(释比),负责传承羌族文化的精髓;有庞大的“羊皮鼓舞”表演队伍,曾多次完成重要的接待工作,也曾将“羊皮鼓舞”带到海外,把“羊皮鼓”文化推向世界;有制作、吹奏羌笛的民间艺人,羌笛声声,悠悠的回荡在这片羌族人时代生活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口弦高手,休憩时,你一段,我一段,合奏出羌族人劳作时的欢悦;有古老的羌族锅庄和山歌,有漂亮的羌族服饰,有独具特色的羌式建筑,有可口的羌餐,有最淳朴的羌族民族风情。三、蒲溪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现状现建成乡文化站

5、1 个,广播电视站 1 个,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5 处,各类图书室 5个。 2014 年 6 月,蒲溪乡羌族羊皮鼓舞、“夬儒节”、羌族释比戏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 3 月蒲溪羊皮鼓队参加中央电视台舞蹈大世界栏目拍摄,2013 年 7 月又参加了成都世界非物质文化节巡演。2014 年 7 月蒲溪羌族羊皮鼓舞受邀参加了贵州举办的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汇活动;截止目前,已累计配合外媒、电视台、文体局等单位到我乡拍摄羌文化专题片及开展相关活动 5 次;组织特色文艺表演有羊皮鼓舞、原生态羌族锅庄、口玄等表演 100 次1000 人次。组织考察学习 10 次 1

6、00 余人次。展羌绣培训累计 200 人次。成功举办 4 届蒲溪古羌“夬儒节”。实现经济收入达 52 万元。蒲溪羌族释比戏传习中心和蒲溪释古羊皮鼓传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完成,更大程度的让古羌文化宣传发言深入人心。(1 1)尔玛圣鼓尔玛圣鼓又叫羌族最原始的的羊皮鼓舞,主要在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祭祀活动中由释比表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相传,释比在舞蹈中击打羊皮鼓时释比才能朗颂经文,经文反映的又是羌族的历史和生产生活习俗,对于一个丢失了文字的民族来说,羊皮鼓舞就成了羌族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记忆。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传承活动的开展,蒲溪乡成立了羊皮鼓协会,并成立了

7、表演队对本地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承。(二)羌笛、口弦(二)羌笛、口弦说起羌笛,大家很自然会想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历史悠久,是羌族男子用箭竹自制的双管民间乐器。口弦在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当时名“簧”,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乐器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据汉魏以来的文献记载,表明簧是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和口弦是同一类的乐器;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的记载,清代滇南虞衡志中很详细地记载了“口琴”的形成和制作。唐、宋时期的“铁叶簧”之类的拔簧乐器就是口弦的前身。口弦的独特构造:它是由油桶子、竹片、麻线构成,竹片的制作,是选用常年用来装清油的木头桶做

8、成,现在竹片大多是放在清油里面至少泡 1 个月,才能保证发出的声音匀净一些;麻线是用一种叫大麻的植物枝干的表皮揉搓成线;油桶子是选用上好的竹子做成,表面刻有祖辈传下来的花纹,最奇特的当属油桶子始端刻有的羌族祖先留下来的符咒标志,相传每一次吹响口弦,都在诵经,可以驱赶走妖魔鬼怪,而随着吹奏时间的增多,如果符咒标志擦磨消失后,说明当事人得到了上天的庇佑,保证不被妖魔鬼怪所迷惑。口弦的调子:抻动口弦主要的技巧,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是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运用不同的奏法

9、,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羌笛、口弦的传承:祖辈通过口口相传留下来,目前整个四川地区,会演奏并制作口弦的人寥寥无几,而蒲溪非遗人占了多数。(三)夬儒节(三)夬儒节因为历史上地势偏远、交通不便所以至今保留了比较完整古的羌文化,“夬儒”节就是其中之一。“夬儒”是羌语,意为古羌民族特有的一种祭祀节庆活动。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这是古羌民族传统的祭拜大自然万物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全乡村民都要聚集在祭祀塔边,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我们已成功举办 4 届夬儒节,意在以节庆为平台,展示古羌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村民感恩奋进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弘扬

10、传承古羌民族文化。(四)释比戏(四)释比戏释比戏始于何时,尚无确切史料依据,一些专家认为这与祭祀活动有关。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八月十五的还愿活动,四月份的祭山会及祭天、祭庙、祭酒等活动时,释比不但主持这些大型集体祭祀活动,也为单户家人做驱邪祛魔、治病消灾的法事。为了使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味,吸引周围观众,释比们将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融入礼仪活动中。在远古时期,蒲溪羌寨这个地方,还没有什么人来制定出什么治理地方治安的条例来管理和领导的时候,我们的释比就用他们的智慧和特有的法术来制定出了这样一套虽不成文却行之有效的地方治理条例。从此以后,这里的羌民就有了基本的行为准则。释比看到这样治理的方法效果较好,

11、于是就组织十二位法术较高的同道,将这些条例打造成一台教化寨中羌民自治条律的释比戏,好让大家都能理解和执行。这十二位释比分别扮演了十二位有着不同身体缺陷的人。在戏中将一切不良的、不道德的行为、思想都归为邪类。用指责、唾骂和诅咒的方式来打击并制止一切邪恶现象和行为的产生,以达到惩恶扬善的效果,使寨子安宁、团结、和谐。这台戏的演出需要特定身份的人员和特定的时间。扮演者是释比,演出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与“夬儒节”同天进行,这样代代相传至今。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今天,释比戏已有不少遗失。这就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挖掘、改进和完善。(五)农耕文化、纺织和羌绣(五)农耕文化、纺织和羌绣农耕文化以

12、山歌的形式表现出来。每年开春农忙时节,羌人唱出动人的耕地山歌,表达对牛的敬重之情。纺织:古羌人制作服装的工艺。先用簾杆打麻,然后将打过的麻挫成线,在将线织成布匹,最后缝制衣服。羌绣:是勤劳的羌族妇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头帕、围腰上绣出的各种图案,含有丰富、深奥的意蕴。四、蒲溪乡古羌文化未来保护发展规划作为曾经经受地震灾害的群众,我们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无比的恩情、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希望借助各种有利条件,促进蒲溪乡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发展文化旅游业,向外更多的展示我们这里保

13、存完整的古羌民俗文化。(一)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蒲溪古羌文化体验区和最后的(一)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蒲溪古羌文化体验区和最后的“聃駹聃駹”文化体验区,大力文化体验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提高旅游接待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提高旅游接待力。1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河坝村新建演艺大厅、游客接待展馆各 1 个投入资金 580 万元,修建室外演艺场建 4 处,投入资金 400 万元。三是在修建祭祀塔两座;建 5 公里景区步游道;建其他小景点等附属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500 万元。四是蒲溪海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修建 4.5 公里旅游公路、海子到休溪 5 公里步游道建设、海

14、子景区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 2000 万元。五是在沟口修建购物摊点 500 平米,建停车场1200 平米及附属,投入资金 200 万元。六是培育旅游接待示范户 50 户,新增床位 500 张,投入资金 250 万元。七是修建旅游纪念品加工厂建一座,开发研制羌秀、羌笛、口弦等文化产品,投入资金 60 万元。2 2、文化传承保护:、文化传承保护:在河坝、蒲溪、奎寨、休溪各修建 200 平米羌族音乐、舞蹈文化传习所。资金概算 400 万元。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灾后重建项目的开展,重点加强与农田相配套的路桥水电装备设施及公共信息网络设

15、施建设,采取政府投入与引入市场力量、激励民间投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为农业提供可靠的硬环境。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加大耕地开发力度和整理范围,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不减少”。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合理利用退耕还林地和花椒地,加大农业产业结合调整。五、蒲溪村古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我们以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一是古羌文化保护和传承为主题,二是对村庄村貌进行提升,三是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为主题(详细项目表见附件 1)。(一)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蒲溪古羌文化体验区和最后的(一)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打造蒲溪古羌文化体验区和最后的“聃駹聃駹”文化体验区,大力文化体验区,大力

16、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提高旅游接待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提高旅游接待力。1 1、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和拓展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和拓展景区开发争取项目资金开发蒲溪海子旅游景点。一是通争取项目资金开发蒲溪海子旅游景点。一是通过旅游局将蒲溪海子开发纳入“十三五”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合理开发该景区;二是二是争取交通部门的支持,完成蒲溪海子景区 4 公里道路的修建,在海子周边增设部分旅游设施(如休息凉亭、观景台等),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和骑游项目。提升农户旅游接待能力。一是提升农户旅游接待能力。一是鼓励群众在保证羌民居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对室内进行改造,到 2020 年全乡共有旅游接待户 50 户,标准间到达 300 间,同时接待游客 500人次以上。二是二是争取信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的支持,实现景区信号全覆盖,光纤及宽带网络进村、进户。三是在三是在休溪村成立以农户联合或村集体方式承建的一支旅游协会,从而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在协会的带领下统一安排游客的吃、住、行、娱。四是四是加大对接待户服务方面的培训,开展各类培训 10 余次,培训人员达到 300 人次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