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669095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4.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件(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耳鼻喉科,北京中医医院 刘树春,第一章 绪论,一.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定义和特点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特点: 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采用现代诊疗技术方法,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简史,夏商时代春秋战国:从对耳鼻喉功能及病症的初步认识,到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脏腑与窍道相关学说及有关耳鼻咽喉生理病理的论述为中医耳鼻咽喉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扁鹊可谓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难经咽喉科解剖的认识 伤寒杂病论辨证治疗原则及有关方

2、药 对耳鼻喉科治疗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诸病源候论脓耳失治误治所致脓耳变证,唐代提出烧灼法治疗咽喉科疾病 宋代解剖,病因,病证治疗均有记载 金元时代儒门事亲:生理功能,提出取咽喉的异物方法;素问玄机原病式:对鼻鼽的认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耳聋治肺;丹溪心法: 眩晕的病因病机。,明代景岳全书首载咽喉的梅毒及瘟疫疾病及鼓膜按摩法;外科正宗鼻息肉摘除法; 清代医著繁多,重楼玉钥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为一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喉科中医耳鼻喉科 19601964 中医喉科学讲义 1975五官科学 1985中医耳鼻喉科学 1982 三年制五官科专业 1988 五年制本科 1998 博士

3、研究生,第二章,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一节 耳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耳与脏腑的关系,耳的生理功能:司听觉,主平衡,属 清窍。 灵枢 口问篇曰:“耳者宗筋之所聚” 耳与肾.心.肝.胆.脾.肺关系密切。,1.耳与肾: 所属关系: 耳为肾之外窍, 生理关系:耳的生理由肾所主,肾之精气上 通于耳。 病理关系:肾耳 诊断关系:耳肾 治疗关系:从肾论治,2.耳与心: 所属关系: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 生理关系:耳司听受心之主宰 病理关系:心主神明失职 治疗关系:从心或从心肾论治,3.耳与肝(胆): 所属关系:胆经行于耳,肝胆互为表里 生理关系:肝胆气通于耳, 病理关系:肝胆火热上犯耳窍 治疗关系:从

4、肝胆论治,(风,火,湿热气(闭,逆)血),4.耳与脾 所属关系:足太阴脾之脉入于耳中 生理关系:气血荣养耳窍 病理关系:气血不足,痰,湿 治疗关系:补气,化湿,升阳(清),耳与肺 所属关系: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行于耳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病理关系:肺金受邪,-,耳鸣 治疗关系:宣肺通利耳窍,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鼻属清窍,有助肺行呼吸,主嗅觉,协 发音; 连于咽喉,下接气道,与肺.胆.脾.肾.心 关系密切。,1.肺与鼻 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 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 香臭 病理关系:肺功能失调,易导致鼻病发生 治疗关系:从肺论治,宣,清,温,润,益气,2.肺与脾 所属关

5、系:鼻准属脾土 生理关系:鼻的生理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 病理关系:脾不统血,脾胃湿热上灼鼻窍 治疗关系:健脾化湿,益气摄血,清热化湿,3.鼻与胆 所属关系:胆经通过髓海与鼻相互联系 生理关系:胆气上通于脑 病理关系:胆腑有热循经上犯鼻窍 治疗关系:清泻肝胆湿热,滋养肝阴,4.鼻与肾 所属关系:肾与鼻有间接所属关系 生理关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鼻为气之道 病理关系:肾肺鼻 治疗关系:鼻病从肾论治,5.鼻与心 所属关系:鼻为心肺之门户 生理关系:鼻主嗅觉,心主神明 病理关系:心火亢盛或心肺有病可及鼻 治疗关系:一些鼻病可从心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属胃系,是气息出

6、入及饮食水谷的共同通路。 喉为呼吸之门户。,1.喉与肺 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同,为肺吸之所属 生理关系:肺与喉行呼吸助发声 病理关系:肺病及喉 治疗关系:喉病常从肺论治,2.咽与脾胃 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脾胃互为表里 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胃受纳脾运化 病理关系:胃热,脾虚 治疗关系:从脾胃论治,3.咽喉与肾 所属关系:少阴肾脉循咽喉 生理关系:肾精濡养咽喉 病理关系: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疗关系:滋养肾阴,引火归元,4.咽喉与肝 所属关系:厥阴肝经循喉咙如颃颡 生理关系:肝主疏泄调气机 病理关系:肝气上逆咽喉,痰气互结咽喉 治疗关系:清肝,疏肝,柔肝,第三章 耳鼻咽喉病

7、因病机概述,第一节 主要病因 一.外因: 1,外感邪毒(外感六淫,时疫及异气) 风,寒,热.湿,燥,时疫及异气; 2.外伤 3,异物所伤,二.内因: 1.饮食所伤 2.劳倦内伤 3.情志不调 4.官窍间病相传,第二节 耳鼻咽喉疾病的主要病机 实证: 外邪,脏腑内热,痰湿及气滞血瘀; 虚证: 肺脾肾三脏多见; 虚实夹杂:,第四章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断要点,重点: 辨病与辨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 合,局部四诊与全身四诊相结合 第一节 耳鼻喉科的诊病方法 一.耳鼻喉科诊室的基本条件及要求(略),耳鼻咽喉的局部望诊 1.望诊:外观形态,结构的正常与否,病理征像(分泌物的颜色,肿胀的程度等) 2.闻诊: 嗅

8、,听 3.问诊: 4.切诊:脉 局部,第二节 耳鼻喉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辨病 与辨证(病与证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一.耳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辨病与辨证 1.耳痛(1)辨耳痛 要点: 要注重区分不同病位,,耳痛所涉及的耳病: 耳疖.耳疮 (外耳道炎 ,耳疖) 耳胀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脓耳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中耳乳突炎) 脓耳变证 (中耳炎的颅内外并发症 耳带状疱疹.耳神经痛,疱疹性鼓膜炎,耳异物等,2.耳流脓 脓性分析: 黄稠浊带血为热 清稀薄色淡为湿寒,3.耳聋耳鸣 问诊与望诊的结合(相应的检查方法) 4.眩晕 诊断与鉴别诊断 5.鼓膜异常 结合临床 辨病重要,二.鼻病常见症状及体

9、征的辨病与辨证 1.鼻甲异常(黏膜).鼻塞 2.流涕 3.头痛 常与鼻塞的程度有关 4.鼻衄 (血量,出血时间,部位,整体情况) 5.嗅觉 与鼻塞的程度有关,三.咽喉病常见症状及体征的辨病与辨证 1.咽喉红肿疼痛 (溃烂) 2.咽干痒,异物感 (结合检查) 3.声音异常 4.咽喉病危候,第五章耳鼻咽喉病的治疗概要,第一节 耳鼻喉科病的常见内治法 第二节 耳鼻喉科病的常见外治法 耳科 1.清洁法 2.滴药法 3.涂敷法 鼻科 1.滴药法 2.塞鼻法,耳瘘 定义: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 管,多属先天性。,先天性耳前瘘管,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第一腮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 临床表现:常无症状

10、.耳前或耳后可见针尖大小的漏管口,偶在挤压时有分泌物益出.感染时局部红,肿,痛. 治疗:感染时切开引流,全身用抗菌素无炎症期手术切除(中医术式),瘘口红肿疼痛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五味消毒饮加减 瘘口溃而不收,肉芽水肿苍白 益气养血,托里排脓。 托里消毒加减,耳廓痰包 是指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断耳疮 是指以耳廓红肿,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病因病理 1.风热湿邪犯耳 风热湿邪蒸灼耳窍肌肤为病, 接触某些刺激物 湿热蕴毒积聚,引动肝胆湿热上扰所致。,2.血虚生风化燥 患病日久,局部阴血耗伤,耳道肌肤失养

11、,兼有余邪留滞,则为皮肤瘙痒皲裂,粗糙或脱屑。,诊断要点: 病史 : (反复发作) 临床症状: 检查: 特点: 有急慢性之分,且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耳疮,分型证治: 1 .风热湿邪犯耳 旋耳疮急性期耳部症状为主,风热湿邪兼肝胆火热蒸灼。 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驱风止痒兼化湿消风散 湿重局部渗出多萆泻渗湿汤 湿热壅盛,肝胆有火龙胆泻肝汤,2.血虚生风化燥 旋耳疮慢性期+脾气虚 治法: 养血熄风润燥, 养血.凉血.活血,以治血为主. (地黄飲) .,耳带状疱疹 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 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则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病因病机: 1.邪毒外侵 风热邪毒

12、上犯耳窍; 2.肝胆湿热 湿热邪毒上犯耳窍,犯及肝胆,诊断 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受凉及过劳等病史 2.临床症状 耳周耳内灼热疼痛,甚者 口眼歪斜,耳聋耳鸣,眩晕 3.检查 耳周耳内疱疹,密集成簇,辨证治疗 一.分型论治: 1.邪毒外袭 治法: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银翘散加减 2.肝胆湿热 治法:清泻肝胆,解毒利湿 龙胆泻肝汤,耳疖耳疮 定义:耳疖(疔)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 局部红肿突起为特点。 病因病机: 1.风热邪毒外侵 2.肝胆湿热上蒸,病因病理 1.风热邪毒侵袭: 挖耳损伤耳道, 污水入耳, 邪滞耳道肌肤而发; 2.肝胆湿热上蒸 耳疖多偏热毒,诊断要点 病位为耳道肌肤, 耳痛. 耳

13、疖局部红肿隆起耳痛较重 鉴别诊断: 与脓耳鉴别 外耳 中耳,风热邪毒外侵: 表热证+耳痛红肿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 肝胆湿热上蒸: 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法: 1 热敷(理疗) 2 换药(黄连膏,化毒散) 3 切开换药 压紧切口处,防止耳道狭窄。,耳瘘,定义:耳瘘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 瘘 管,多属先天性,属于一种 先 天畸形。,先天性耳前瘘管 *是第一腮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遗迹. 临床表现:常无症状.耳前或耳后可见针尖大小的漏管口,偶在挤压时有分泌物益出.感染时局部红,肿,痛. 治疗:感染时切开引流,全身用抗菌素无炎症期手术切除(中医术式),耳

14、壳流痰(耳廓痰包) 是指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断耳疮 是指以耳廓红肿,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临床特征的疾病。,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 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则耳聋,眩晕,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耳胀耳闭,定义: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 耳胀多为病之初,耳内胀闷兼疼痛; 耳闭病之较久,耳内堵闷,听力明显 下降。 属现代医学卡他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范畴。,医学源流: 耳胀论述较多,“气闭耳聋”,“风聋”; 诸病源候论内经等书中均有记载。,病因病理: 耳胀多为风邪侵袭,经

15、气痞塞所致。 耳闭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邪毒滞留, 气血瘀阻终成耳闭。,诊断要点: 1 病史 2 症状:耳内胀闷堵塞,耳内微痛,耳鸣 听力下降等。 3 检查:鼓膜轻充血,内陷,或中耳积液 鼓膜增厚,钙瘢,或萎缩粘连。,听力检查: 1 传导性耳聋; 2 混合性耳聋; 3 鼓室导抗图成B型或C型。,辩证治疗: 1 风邪外袭,痞塞耳窍: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方药:荆防败毒散 银翘散 中耳积液加菖蒲,车前子等。,2 邪毒滞留,气血瘀阻: 治法:行气活血,通窍开闭;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外治法:滴鼻,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 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鼓室置管术。,脓耳,定义:耳膜穿孔,耳内流脓。

16、 病因病理: 六淫之邪风热之邪引发 内因肝脾肾胆功能失调 1.肝胆火热,邪毒外侵 (1)外感风热湿邪,引动肝胆之火,内外邪结 聚耳窍。 (2)沐浴污水入耳,郁而化热,蒸灼耳膜, 发为脓耳。,2.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脓耳日久,正不抵邪,邪毒留滞,脾虚湿停,犯于耳窍。 3.肾元亏虚,邪毒停聚 现代医学有关病因病理: 1.咽鼓管感染 2.外耳道感染 (1)鼓膜破裂感染 (2)鼓膜糜烂溃破 3.血行感染,急性中毒传染病的脓毒血症。,诊断要点 耳膜穿孔,脓自耳穿孔处膜流出。 辨证施治 急证初期流脓多属实热证,久病不愈, 多属虚证或虚中挾实。 按脓的性质来分: 黄脓多属湿热;红脓(脓血)肝胆火热伤血分;白脓多为湿兼脾虚;脓臭秽黑腐为毒热蚀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