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62182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一、心理健康绪论板块一、心理健康绪论板块1 1、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说明:知道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能以此标准作为参照来初步判断分析某人的心理状况(行为表现)是否存在可能的问题。2 2、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说明:没有标准答案,请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思考和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二、自我探索板块二、自我探索板块说明:掌握以下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成长阶段,对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进行反思和分析。即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并在反思的基

2、础上,抓住大学时期这个重要阶段更好地发展自我。3 3、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4 4、自我认识中典型的心理效应、自我认识中典型的心理效应5 5、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三、人际关系板块三、人际关系板块6 6、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阶段、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阶段说明:掌握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解四个阶段的特点,并能结合实际判断一段关系所处的阶段。7 7、TATA 的自我状态理论的自我状态理论说明:灵活掌握该理论的内涵,尤其是 5 种自我状态的典型表现,能就案例或自身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并以该理论为指导,找到改善人

3、际关系的思路和方法。8 8、建立界限的步骤、建立界限的步骤9 9、处理冲突的几种模式及步骤、处理冲突的几种模式及步骤说明:对知识点 8、9 主要是要能放在寝室关系的背景下进行案例分析;重点掌握如何设置合理的界限,以及怎么样积极有效地处理冲突。四、恋爱与性板块四、恋爱与性板块说明:掌握爱情三角理论与依恋理论。对理论知识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理解和判断。1010、爱情三角理论、爱情三角理论1111、依恋理论、依恋理论1212、处理有关性的问题的四个原则、处理有关性的问题的四个原则五、情绪管理板块五、情绪管理板块说明:全面理解情绪的功能,尤其是消极情绪的功能;会用 ABC 理论

4、来分析自身或者案例;并进一步通过 ABCDE 的过程,对某个具体的不合理思维 B 进行挑战(D) ,找到更合理的替代性思维,从而获得有效的结果(E) 。1313、情绪的功能、情绪的功能1414、情绪、情绪 ABCABC 理论及其应用理论及其应用六、生命教育板块六、生命教育板块说明:理解大学常见心理危机的种类和典型表现,尤其是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此外,重点掌握危机报告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了解部分心理学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并能结合“创造、爱和磨难”这三个方面,对生命意义有自己的理解。1515、心理危机的种类、心理危机的种类1616、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抑郁症和精神分裂

5、症的典型表现1717、当身边的同学出现疑似危机时,我们能做什么、当身边的同学出现疑似危机时,我们能做什么1818、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附:知识点具体内容附:知识点具体内容一、心理健康绪论板块一、心理健康绪论板块1 1、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4)具有顽强的意志。(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大

6、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二、自我探索板块二、自我探索板块3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Self-consciousness)个体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意识具体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的意识(生理自我);对自身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意识(心理自我);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意识(社会自我)。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每个

7、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

8、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在这些不同的评价中,我们最在意的是“重要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重要他人通常指父母、老师和同伴。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将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是个体了解、评价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通过与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和态度,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自我的价值感也常常是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获得的。过去的成败经验及其归因。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

9、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除了客观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很重要,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也尤为重要。个体在儿童青少年期逐渐累积的生活经验也直接影响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成功”与“失败”的经验;随着经验的扩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也随之增多,通过自己对这些经验的再评价,个体可以修正自我意识。4 4、自我认识中典型的心理效应、自我认识中典型的心理效应能将心理效应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避免效应的负面影响;用效应来帮助自己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关系。焦点效应: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举例社交焦

10、虑的个体) 。人们认为自己的情绪,焦虑、厌恶、快乐等,别人也都很在意。自利色彩的社会判断:人人都认为自己付出得更多、重要性更大、更幸运(举例寝室关系) 。人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并不能总是对事件做出冷静的判断。当亲密关系,比如婚姻关系中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地推到配偶身上。离婚的人很少责备他们自己。可是当工作、家庭甚至游戏中的情况好转时,个体却往往会认为自己起了更重要的作用。巴纳姆效应: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5 5、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E.H.Erikson,1902)

11、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艾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

12、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艾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第二阶段 获得

13、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

14、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六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

15、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

16、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艾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