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集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654880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征故事集锦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长征故事集锦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长征故事集锦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长征故事集锦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长征故事集锦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征故事集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故事集锦(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长征故事集锦长征故事集锦 红军记忆:一个老赤卫队员对红红军记忆:一个老赤卫队员对红 2525 军的长征记忆军的长征记忆 赤卫队员回忆红 25 军长征 迎着风雨宣读出发宣言 何家冲,河南省罗山县铁铺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大别山西端的 鸡笼山西北坡,是一条隐匿在大别山腹地中长约 4 公里的山沟。72 年 前,红 25 军从这里集结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盛夏时节,记者乘车径直来到何家冲。古老而苍翠的千年银杏树 下,大人们在聊天乘凉,小孩在嬉闹玩耍。具有 400 多年历史的何家 祠,青砖瓷瓦,绿苔片片,屋檐下红底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在夕 阳下闪耀光芒。红军时期参加支前的赤卫队员、87

2、 岁的何国忠老人和 何家冲村支部书记何乾龙向我们描述当年的场景 1934 年 11 月 16 日,红军离开的那天,下起了大暴雨。老人们记 得,那场大雨比平时格外大,瓢泼一样。红 25 军的干部战士集中在这 棵银杏树旁,站在“中国工农红 25 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大旗下。每 个连队前面由掌旗兵举着本连队的旗帜,战旗后面是威武的方阵。 根据省委的行动意图,军政委吴焕先向指战员传达了当前的斗争 形势,提出两个明确而又巧妙、同时不至于泄露军事秘密的动员口号: 一是“打远游击”,二是“创建新苏区”。吴焕先、徐海东站在银杏树下, 迎着风雨宣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 “反对日本和一切帝国主

3、义!”“收回华北失地!”红军战士们振臂高 呼,头上响彻的惊雷与红军战士铮铮的誓言一同作响。 “出发!”一声命令,浩浩荡荡的队伍顺着山沟向西开去,奔向桐柏 2 山区。 “那时,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是一次远征。 ” 山间小路上的那盘“红军碾”静静伫立。何国忠说:“这盘碾,就是 当时全村 300 多口人和 2000 多名红军战士的粮食加工厂。 ” 在何家冲,流传着吴焕先、徐海东和他们的大刀片、枣红马的故事, 但更多的是像“何大妈”这样普通百姓的故事。 “何大妈”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她利用微薄的收成在家后面的山洞 里先后救活了 12 名红军伤员。有一次,一名红军伤员被敌人清剿队 抓获,她用自己的亲生儿子冒险

4、换回这位红军伤员。还有一次,一名 叫余占海的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为了证明余占海是自己的亲人,她 起了毒誓,用眼睛做担保,当众刺瞎了自己的右眼解放后,余占 海成为武汉军区的一名将军,因为余占海亲切地叫她“何大妈”,后来 人们都叫她“何大妈”。 “爱护老百姓,买卖要公平,不拿乡亲一针线”直到今天,何国 忠依然清晰地记得 70 多年前那首每天都要响彻何家大院的红 25 军 军歌。 每天早上,何国忠总要跑到何氏祠附近听红军战士唱军歌。 “红色 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70 年的风霜,依然 没有磨灭何国忠对红军的记忆。 “红军吃的用的,都是用钱向村民们买 来的,借谁家的东西,都一定会打好

5、借条,红军是咱的亲人。 ” “我给红军送过信,帮他们买过东西。 ”说到那时的这段经历,何国 忠老人脸上露出微笑。1932 年以后,何家冲作为游击战争的主要地区, 不少村中的年轻人都自愿帮助红军传递消息和信件,何国忠也是众多 3 年轻人中的一员。 红军踏上了征途,给何家冲的乡亲们留下了深深的思念。红军出 发前,没有把消息告诉何家冲的乡亲们。 “红军大哥挨家挨户地把借来 的锅碗都还给了我们。 ”何国忠回忆说, “红军队伍离开时,村里鸡不叫, 狗不咬,他们都是亲人哪!” 和村里许多乡亲一样,何国忠的家也是一个红色的家庭,家中 6 人有 4 人参加了共产党。一天晚上,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名红军 侦察

6、员藏在家中,躲过了敌人的搜查。红军走后,国民党部队进入何 家冲,为了报复帮助过红军的村民,砍完了村民满山的果树,烧光了 村里的草房,也杀害了何国忠的 4 位亲人。 站在何家冲村口,村支书何乾龙欣喜地告诉记者,1207 口人的何 家冲今日已是豫南的“明星村”,现在已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户户通电 话、电视、自来水、广播等“六通”,2005 年村组集体收入 30 多万元, 农民现金收入 3100 多元。中央军委援建的“八一希望学校”更是在哺 育着这块红色土地的后代,每天都有老人在校外的大树下望着两幢教 学楼,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他们说这是一种享受。 战争年代罗山县有近 10 万人参加革命,36 万

7、优秀儿女献出了 宝贵生命。进入新时代,他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每年有 15 万人出去 闯市场,年劳务收入 9 亿元,带动家乡富裕起来。 (完) 军主力集结休整军主力集结休整 1010 天间谍不知天间谍不知 3030 万人保守秘密万人保守秘密 红色回忆:30 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 8 万多红军主力在一个县城内外集结、休整了长达 10 天时间,之 4 后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国民党谍报部门却对此一无所知。 72 年前,30 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今天的党史 研究者赞为奇迹。 1934 年 10 月 7 日,中央红军主力各部陆续从战场上撤退,奉命 到于都河流域北岸大集结,为突

8、围转移做出征前最后的补充、休整。 于都县城内外,军旗猎猎,战马嘶鸣。 于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旗英告诉记者,当时于都县的辖区面 积比现在还小,人口有 30 万,是中央苏区建立最早、最巩固的“全红 县”之一。为了确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安全集结、顺利转移,全县的 男女老幼全都动员起来了。家家户户送儿送郎当红军,为部队征集粮 食、筹集军费和各类军需物资。 据当地史料记载,长征前夕,有一万多于都子弟报名参军,1 万 多民夫参加了运输队、担架队,随红军突围长征。当地老百姓还自发 组成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红军战士;妇女们组成 洗衣队,帮红军洗衣服。不少群众家里还主动担负了安置红军伤病员、

9、 抚养红军后代的任务。 有党史研究者做过测算,十万人马的部队,一日三餐就要上千担 稻谷。此外,每个红军战士的粮袋里最少还要带上 3 至 5 斤米。在那 个艰苦岁月,一个小小于都县城的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把上千担稻 谷碾成米、烧成饭,其加工、搬运、燃料都是一项非常惊人的工作。没 有于都人民全力以赴的支持,简直无法想像。 在全力以赴支援红军的同时,30 万于都人民实行赤色戒严,严密 5 封锁消息,并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使国民党的探子成了一无所获的 “聋子”“瞎子”。今年 98 岁高龄的于都籍老红军曾福祥告诉记者,当时 国民党的飞机成天在苏区上空盘旋,一发现红军目标就狂轰滥炸。为 了不暴露目标,红军白

10、天隐蔽在树林里,晚上才开始渡河。 为了确保红军安全渡过于都河,于都百姓协助工兵,每天下午 4 点钟开始架设临时浮桥,晚上 8 点以前完成,红军通宵达旦夜渡于都 河,第二天早上 7 点之前又将浮桥拆除,分散隐蔽在河岸边,不留任 何痕迹。 时任红 1 军团 2 师 4 团政治委员的杨成武将军,后来在别了, 于都河一文中这样写道:“这里的乡亲们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甚至待 我们胜过亲人他们帮我们补衣裳,教我们打草鞋,像逢年过节迎 亲人一样,给我们捧来香喷喷的红薯、红米饭和可口的菜肴我们 在这里住下后,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战斗,结下了更深厚的情谊, 真可以说是同生死、共患难了” 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长征故

11、事一袋干粮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 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 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 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 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 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 6 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 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 不怕苦、坚强、无私、热

12、心小兰,她只是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 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 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 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 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 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 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 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 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

13、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 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 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 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 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 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 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 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 7 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

14、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 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 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 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 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大个子红军放下口 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 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大个子红军接过 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 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

15、藏在背 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 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 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 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 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 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 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 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 忽然咳嗽

16、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 8 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 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 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 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 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 她见小兰好象 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 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 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 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 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 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 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