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641812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必 修 4,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栏目导航,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_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_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固有的规律,客观,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_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_。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 3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

2、质是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_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性。,物质世界,生产方式,物质性,不依赖于,反映,客观实在,1(广东卷)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 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 解析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脑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不存在意识的。 3雾和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 解析 雾和霾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概念。,4(全国卷)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 解析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 5物质

3、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解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6物质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解析 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共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物质的概念,一 物质,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意识现象。,2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提示:(1)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

4、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例1 科学家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人类打开了“异物质”这扇未知世界的大门,这些物质拥有假想的奇异特性。从哲学上讲,这里的“异物质”( ) A是不同于哲学“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实在 B只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并非现实的存在 C只是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已 D概括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解析 “异物质”属于物质,是现实的存在,是哲学上所说的客观实在,A、B两项错误;“异物质”是哲学上物质概念的一种

5、具体形态,并没有概括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C项正确,D项不选。,C,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 世界是物质的,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

6、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提示:世界的物质性图示,例2 (全国卷)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 B C D,B,解析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物

7、质,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错误;中“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的说法错误。故选B项。,1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坚持“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坚持“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 B C D 解析 “物质”与“事物”,指的是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都是客观的,不选;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选。故选A项。,A,2无论天地自然,

8、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下列选项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有( ) 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思维方式等生产力的实体要素都是物质的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们虽然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但可以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A B C D 解析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错误;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错误。故选C项。,C,32017年10月16日,科学家宣布于8月首次直接探测到了由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引力波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引力波就是黑洞等巨大天体在碰撞时产生的一

9、种特殊的“时空涟漪”,是时空扭曲带来的现象,就像石头被扔进水中所产生的波纹。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引力波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界中的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 A B C D 解析 关于引力波的新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引力波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当选;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C,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_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_,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_。,考点二 认识运动 把

10、握规律,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 (2)运动是_的、永恒的和_的;而静止是 _的、暂时的和_的。,特殊状态,无条件,绝对,有条件,相对,绝对运动,相对静止,不变论,诡辩论,固有,本质,必然,意志,创造,固有,遵循,认识和把握,利用,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 解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

11、,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可以改变规律。 4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 解析 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5规律是客观的,因而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6人可以创造、制定、废除、改变和消灭规律。( ) 解析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改变和消灭规律。 7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解析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8规律有好坏之分。(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规律可

12、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给人带来坏的结果。 9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 ) 解析 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 解析 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认识规律。,一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它概括了一切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特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等而言的,如可知性。因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的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例1

13、“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B C D 解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排除。故选A项。,A,二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1)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3)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例2 (2017江苏卷)风筝在我国已经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

14、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后来,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B C D 解析 风筝艺术是普遍性,风筝艺在不同时期的用途和不同的风筝流派是特殊性,正确;风筝从用于军事到转向娱乐再到成为艺术,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正确;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B,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三 规律,提示:(1)规律是客观的,

15、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3)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例3 (2016全国卷)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B C D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性作用,错误。故选B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