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629877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位老师做了很多的努力:1.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减少浪费2.教学目标:任务较单一便于走向深入3.教学策略:采用提问式点拨学生学习4.教学形象:敬业,朴实,优雅,潇洒,谢谢了!,文学类文本的考试与复习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应慈军 2015.12. 24 黄岩,高考备考,1.“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内容 2.“文学类文章阅读”复习内容,主观题得分情况,阅读题,良好的区分度,20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 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 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蓁筝。落红。天气暖犹

2、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 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 雨初晴。,琵琶演奏的高妙: 直接、间接描写,21、22题,得分率0.6、0.5,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 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 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 描写。,从演奏者角度,对演奏正面描写 从听者的角度,对演奏侧面描写,例1:上片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和对音乐 动作的描写,写出一个弹奏琵琶的人通过低沉 的乐律来表达自己的幽情,下片

3、通过自己听着 音乐时的似醉还醒和景色的凄凉来侧面表现弹 奏者的琵琶声。,例2:上片写琵琶演奏的开头,表现了天 然的琴声,也表达了作者的闲适幽情,下片写 琵琶演奏的结尾,表现了作者因天气转晴的喜 悦。,(2分),(1分),弹奏者 侧面描写,弹奏者“天然的琴声”,答题未聚焦到描写对象:“琵琶演奏”,功亏一篑,不按“角度”要求答题,答题: 1.答不全要点 2.术语一大堆 3.答题缺规范 4.辞不能达意,教学: 1.依据参考书全面复习 2.考点及种种题型分析 3.练习及参考答案讲解 4.缺少针对性思维训练,答题缺角度,按部就班,大海捞针,读不懂诗歌,缺规范意识,表达能力弱,迷信答案,帮圆其说,学生答题

4、,进步甚微,“古诗鉴赏”复习现状,“古诗鉴赏”复习什么才有效?,方法众多,用时乱套,读高考题,明确命题趋势:,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尚未展开 状态的植物,均以 芳心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21.这两首诗都以 猿声 来写愁。(2分)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依次为20112015,1.选材 2.设题 3.难度,1.两题分工逐渐明确:由形式而内容,2.两诗内容上的求同:或诗中或课内,3.题

5、目难度相对较低,答案相对客观,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1.命题指向由混沌走向明确2.重视表达技巧的差异比较3.题目分点作答,难度稍大,依次为20112015,读高考题,明确命题趋势:,1.重点难点 2.选题编题 3.分点作答 4.思路训练,20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6、(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分别”,本题带有文学赏析的性质,比较活泛,较 难把握评分标准,而分值较大,评分时要宽严 适中。题中“表现手法”的提法太宽泛。从答 案来看,包含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考生作 答时,不太能够把握得住,往往不可能两者 (修

7、辞手法、表现手法)都答到。所以这个题 目及答案、评分标准均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 作相应的调整。本题5分,可以分解处理:第 一首的分析部分占2分,第2首的分析部分占2 分。在此基础上,总体来看分析表达流畅的, 得1分。,评分细则,1.如两首诗分开作答,第一首的2分:说出比喻及具体内 容的1分,说出比拟(拟人)及具体内容的1分。没能说出具体 内容但指出方法的,得1分。第二首的2分:只答出比拟(拟人) 并有所分析,得1分;答出衬托、对比等写法并有分析,得1分。 只指出比拟(拟人)、衬托、对比等手法,没做分析的,只得 1分(指出两种即可)。在此基础上,总体印象再给1分。2.也有考生两首诗合在一起笼统作

8、答,往往总体上能答出 比拟(拟人)的手法,这种情况可得1分;有所分析,能具体 指出比拟内容的,再得1分;如果答到了其他表现手法的,视 分析内容,再得12分。3.没有指出答案中所提及的几种表现手法,但说出了别的 表现手法(诗中确实存在的),并且分析到位的,应当酌情给 分。,麻烦的“表现手法”再没出现,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 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 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 描写。,读参考答案,明确答题规范,手法+分析+效果?,例1:上片

9、从听觉角度,写出琵琶演奏 声之悦耳动听,直接描写,赞美弹琵琶者艺技 高超;下片从视觉角度,在演奏声中想起的 景象,侧面写出演奏者的技艺。,规范:手法+分析+效果,能得几分哦?,例2:上片实写,从演奏者的角度,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写出琵琶声的优美动听。下片虚写,从听者的角度,通过写听者的联想体现琵琶演奏技艺高超。,思路清晰啊,优生!,20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 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 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 蓁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 风寒,浔阳月色,

10、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 雨初晴。,琵琶演奏的高妙: 直接、间接描写,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评分细则】本题采分点分为三部分:针对上片,能指出演奏者方面的描写(或乐曲方 面)得1分;能指出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得1分。针对下片,能指出听者方面的描写(或气氛感 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任一方面)得1分;能指 出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得1分。,读评分细则,拟定合理的参考答案,如果上面四点均答到了,又有所分析,可再得1分;如果上面四个采分点有所欠缺,但分析大致有理, 也可得1分;即使四个采分点均未答到,但整篇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11、(即言之成理),也可得1分。,例1】上片直接描写琵琶声如,写出; 下片间接描写听琵琶时所想,写出 例2】上片以直接描写琴声为主,写出;下片间接描写,联想想象, 例3】上片正面描写,下片侧面描写。上片写琵琶,下片写诗人听曲,写出描写角度的差异,并有合理分析,可得满分。,研究评分细则,指导答题规范,写法+分析+效果,(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7分) 观田家 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 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 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 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注:景常晏:指天晚。劬(q):过分劳 苦,勤劳。

12、 23.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3分) 24.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写法(指)+分析(析)+效果(点),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指)。,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析)。,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点)。,两处瑕疵,(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324题。(7分) 23.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徭役之苦。(3分) 24.简要赏析

13、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 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写法(指)+分析(析)+效果(点)?,1.读历年高考题,明确命题发展趋势 2.读高考题答案,明确答题基本规范 3.研读评分细则,合理评价学生答题,读题读答案读细则,增强复习针对性,小结,1.读懂诗歌所传达的作者的感情。 2.理解作者抒发情感的主要手法。 3.古诗教学宜与高考试题相结合。 4.严格要求按照规范来回答题目。 5.选择诗歌并编拟指向明确的

14、题。 6.拟定合理清晰规范的参考答案。 7.示例引路,训练提升,善总结。 8.关注了解学生答题的思维活动。 9.引导学生归类积累,把书读薄。,诗言志,注释,译文,鉴赏文字,改编,自编, 请学生参与,引导正确思维 完善知识结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容,方法,20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 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 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 夕照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 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

15、“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有几人能答?,拟定合理的答案,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 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 “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 寂、惆怅之情。,【评分细则】答案所列三点,考生能答上其中一 点,已属不易。本题也需要重新制定评分参考。修改: 第一小点,只要能答出“设问”“一问一答”“自问 自答”或只要有“问”“答”之类的,即可得1分。 如答成“反问”,则不得分。第二、三小点不太有考 生答得上来,故合并计分。,拟定合理的答案。学生答题情况改变了“参考答案”,22.简析画

16、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 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深山”“夕照” “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 寂、惆怅之情。,1.如果有考生能答出“将抽象感情形象化(或具体化)”之类即可得2分,如果又有比较到位的分析,又可得1分。2.同样地,如果有考生能答出“深山”等意象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或哀伤)情绪的,可得2分,分析到位的话,又可得1分。3.如果以上两点均没有答到,但分析得有道理,有新意,能切合词句进行,也可得1至2分。,拟定合理的答案。学生答题情况改变了“参考答案”,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一 级,二 级,抒情,诗言志,20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 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 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 夕照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