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614183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志愿者组织面临的十大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任何一个心理热线公益组织的特点都很相似任何一个心理热线公益组织的特点都很相似, ,参与志愿者来自不同之处参与志愿者来自不同之处. .组成复组成复 杂杂; ;志愿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志愿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分散性; ;热线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和督导是热线热线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和督导是热线 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资金筹集是热线组织运行的重要保障,;热线的生命力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资金筹集是热线组织运行的重要保障,;热线的生命力在 于不断的进行宣传和推广;注重独特的志愿文化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多于不断的进行宣传和推广;注重独特的志愿文化组织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多 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

2、非营利组织在运作上,如同一个商业企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非营利组织在运作上,如同一个商业企业, 最大的不同在于提供(非营利)公益服务。参与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最大的不同在于提供(非营利)公益服务。参与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使人生使人生 变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变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在一个诚实在一个诚实, ,平等平等, ,大我的团队中大我的团队中, ,结识更多有爱心和责任结识更多有爱心和责任 心的志愿者心的志愿者, ,收获纯真的友谊收获纯真的友谊. .在长期的奉献爱的旅途中在长期的奉献爱的旅途中, ,使我们收获更多的爱使我们收获更多的爱, , 使我们学会更好的爱使我们学会更好的爱,

3、,使我们不断的成长使我们不断的成长, ,使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丰盛使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丰盛, ,平和平和, ,喜喜 乐的人生乐的人生! ! 中国大陆的志愿服务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壮大的,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广州市、天津市、深圳市分别诞生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小组、志 愿服务社团,到今日全国各地产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大量志愿组织,开展 各有特色的服务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在兴旺现象的背后,必须 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如果不引起关注和 重视,及时解决,将会制约这项崇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初步概括出十个 主要问题。 一、缺乏智力支持 中国

4、的志愿服务发展,学术研究的欠缺一直是个“瓶颈”问题。人们通常认为, 志愿事业只是具体服务的工作,不需要理论和研究。包括资助机构与个人,也 喜欢资助志愿活动、服务项目,不愿意资助理论研究。如今,这种观念影响下 的消极后果表现越来越突出。一是缺乏调查与研究,关于志愿服务的理念宣传 受到制约。没有能够探索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和中国人心理的观念要素,是志愿 服务的理念宣传停留在表面化,难以真正弘扬志愿精神的真谛。二是缺乏调查 研究,难以指导志愿服务的组织发展与项目创新,导致“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越来越严重。志愿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需要有人专心研究,探讨经验教训、 提出调整策略、不断更新完善。目前,志愿组织

5、的管理者感觉总是在盲目操作 或机械模仿,没有新颖的理论指导。三是缺乏对志愿者社会态度变化和心理需 求变化的调查研究,难以指导志愿组织探索有效方式激励志愿者从事服务活动。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注意这一存在问题,如丁元竹研究员等 牵头成立“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推进调查 研究、探索理论创新。其它如清华大学 NGO 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 研究中心等也兼顾志愿服务的研究。但是,综观国内情况,志愿服务的研究力 量仍然非常薄弱。特别是个省市对这方面的重视不足,更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 机构。最近,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广东省青年志 愿者

6、研究中心”是一个突破,但是挂靠在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尚未有专门 的人员及经费来源。目前中心主任谭建光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广东志愿服务 研究丛书系列项目,是千方百计寻求社会资助而逐渐推进的。作为中国志愿 服务发源地的广东省,志愿服务的研究都如此薄弱,其它省市的情况就更加不 能令人乐观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肤浅的实践,没有实践基础的理论是虚 幻的理论。只有切实解决“重实践、轻理论”、“重活动、轻反思”的状况, 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长久发展。 二、 激励机制单一 中国志愿服务对成员,特别是骨干人才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是激励机制的单 一化。过去,政府和企业的激励主要是榜样激励(精神激励

7、)、物质激励或更 高层次的晋升激励。志愿组织没有后两种能力,就局限于榜样激励(精神激励) 。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潜在的问题和负面作用,应该引起注意。“我 国许多地方为了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树立了服务之星等典型人物。 国外对这种做法存有保留意见,认为服务应该注重其普及性与大众化,有时榜 样会引起人们的畏难情绪,反而影响大众参与志愿服务。” 可见,局限于榜样 激励(精神激励),会产生两方面的负效应。一是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 是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对特殊荣誉还感兴趣,对一般的荣誉就逐渐不感兴 趣。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中 国的宣传报导,对于

8、典型人物事迹经常夸大其词,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国外 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包括学习培训的机会、小区活动的优惠、附近商业购物 的优惠等,是非常多样化、非常具体化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形式主义冲击 中国社会重形式主义的倾向,对志愿服务的发展也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前面所 说行政干预过多是外界的消极影响;那么形式主义倾向则是来自内部的问题。 当然,志愿组织或志愿人员注重形式主义的心理,也是受到社会的影响。特别 是当一个组织发展初期,如果没有营造声势、塑造形象,有可能因为受到忽视、 资源缺乏而夭折。所以,回首近十年来的官方、民间志愿组织发展,能够生存 和壮大者都与领导的宣传、推广能力强有很大关系。然而,问

9、题在于,一些志 愿组织及成员逐渐将形式化的要素当作主要任务,却忽略了服务社会、服务他 人的本质,就走向志愿服务的反面。我们的调查发现,形式主义倾向主要体现 在几个方面: 一是活动多、服务少。由于开展活动特别是大型活动能够争取社会关注、争取 社会资源,有些志愿组织就热衷于举办活动。不仅政府背景的志愿团体有这种 爱好,民间背景的志愿组织也越来越喜欢搞活动。有时发现一些服务对象,包 括弱势群体、失学人员等,开展具体的帮助、服务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 志愿组织宁愿举办大型社会捐助活动,结果筹集的资源远远超出这些对象的需 求,其它使用途径又缺乏社会监督。同时,服务对象的内心痛苦、隐私因素向 社会传播

10、后又留下心灵的阴影,并不利于健康的人生。所以,有些志愿组织的 工作,从活动影响看是成功的,从服务效果看是不太成功的。 二是宣传多、实效少。一些志愿社团,为了表明开展服务的成绩和社会影响, 喜欢夸大其词、渲染粉饰,最后是损害志愿组织的诚信。过去,一些政府、机 构习惯夸大“水份”,虚报业绩,谋求上级的重视、重用。这种不良风气,也 蔓延到志愿组织之中。并且,由于党和国家对于各级部门的业绩考核观念转变, 逐渐遏制浮夸风的时候。志愿组织处于监督之外,没有受到督促,这种浮夸风 还在延续。我们经常是获得一些志愿组织的总结材料、宣传材料,记录开展什 么服务、成效如何明显、公众反响如何好。但是,我们深入民众中间

11、调查核实, 服务效果至少减半,甚至只有一点点成效。久而久之,造成公众对于志愿服务 的宣传半信半疑,或者根本不相信。这样,志愿组织缺乏诚信,导致志愿事业 受到质疑。 三是数量大、骨干少。志愿组织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体现是单纯追求数量。一 方面,行政机构要求志愿组织追求数量。另一方面,志愿组织以数量多作为争 取政府资源、外国资源的本钱。如评选全国文明城市,要求市民中登记志愿者 超过 8%;于是,申报城市出现一年之内大量小区机构找人注册志愿者的状况。 有些城市甚至出现啼笑皆非的情况。市义务工作联合会刚要求大学组织学生注 册志愿者;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也来要求大学生注册志愿者;原因都是评选“全 国文明城市”

12、的需要。当然,我们批评这种状况的时候,志愿组织负责经常举 例说“香港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超过总人口的 20%”、“美国参加过志愿服务 的人数超过 40%”。确实,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参与志愿服务的市民比例越 大。但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有两点区别是值得注意的:首先,人口的 20%、40%以上参加志愿服务,是分散在众多的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中参与服 务,而不是某一组织的志愿者占如此庞大的数量。其次,人口的 20%、40%参与 志愿服务是指曾经参与过某项服务,而不是志愿组织的长期注册成员。外国、 港澳任何一个组织的注册志愿者是非常有限的,上千人的数量就非常大了。因 为,从社团发展看,成员太多不利

13、于交流与管理。目前,中国的单一志愿组织, 号称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并不是真实的稳定的成员数字。实际上,只有过 渡到志愿组织小型多样,每个组织的基本成员精干而稳定;根据服务需求由不 断招募项目志愿者。少数组织成员与多数项目志愿者合作为社会服务,才能够 产生良好效益。 消除志愿组织负责人及成员的形式主义追求,转变为注重实际服务、注重切实 推进、注重组织健全和发展,是需要长期倡导的观念。 四、社会不够尊重 由于传统政治化的等级意识对于公众的影响仍然存在,他们对于在社会各个区 域提供义务服务的志愿者就不够尊重,表现出种种缺乏平等的态度。一些党政 干部和群众,认为志愿者比正式工作人员“低人一等”,是随

14、时可以“召之即 来、挥之即去”的资源。我们的调查表明,这种不尊重状况造成对志愿者的伤 害。2004 年,对于深圳市 865 名义工(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14.7%的义 务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受到过或大或小的伤害,包括精神伤害和身体伤害。” 为了进一步了解准确情况,在 2005 年对广东省志愿者的调查中,我们将身体伤 害和精神伤害分开询问,得到引人关注的数据。 实际情况发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受到身体伤害的接近一成,受到精神伤害的 接近两成,这种比例不小,值得重视和解决。对于身体伤害的防范,一方面是 加强志愿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是立法为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提供社 会保险。对于精神伤害的问题

15、,原因更为复杂,需要深入分析。从访问调查中 听志愿者反映的情况看,社会不尊重及精神伤害表现在几方面: 第一、不尊重志愿者的动机。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人不可能单纯热心做好事, 一定是“另有企图”。表现出来,诸如对志愿者的冷嘲热讽,服务交往过程随 意猜测志愿者的动机并互相传播。对受到表彰的志愿者,在背后议论是非等。 第二、不尊重志愿者的才能。一些部门、个人如将志愿者当作“免费劳力”; 不考虑志愿者的个性、特长,随意安排他们进行简单、重复、机械、耗费时间 与精力的项目等。 第三、不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志愿者在为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遭受误解、责骂的事情有时发生。有些女志愿者甚至留下委屈的泪

16、水。 社会对志愿者的不够尊重,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志愿者感觉自己的热心、爱心受 到侮辱,离开志愿服务事业。特别是素质较高、才能突出的志愿者,感觉无法 发挥特长而逐渐离去。 当然,渴望社会理解和尊重志愿者的同时,也提倡志愿者尊重服务对象、尊重 社会文化。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交流,才能使志愿服务事业顺利发展。 五、运行资金缺乏 中国志愿组织的资金短缺,是由于众多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服 务的投入不足,同时这种投入的相当一部分是管理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消耗掉 了,极少数真正支付到社会服务项目之中。另一方面,税收制度限制了工商企 业、个人对志愿事业的捐赠,使剩余资金依然作为政府税收供应越来越庞大的 政府支出;另一方面以不尽合理的方式消耗在所谓的“成本”之中。尤其是 “近年来政府一方面鼓励志愿组织自负盈亏,一方面把直接拨款改为项目拨款, 总体上说财政能够提供拨款的规模大幅度下降了。在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约 束下,志愿组织为了生存,纷纷转向了社会,抢夺资源,甚至有些组织违规从 事经营或募捐活动。” 同时,政府部门、工商企业、社会机构对于能够产生轰 动效应、反响强烈的服务活动具有较强的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