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600717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环境的控制 ppt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内环境的控制,Your Company slogan in here,,Contents,体温调节,渗透调节和排泄,肝在稳态中的作用,一,二,三,,一、体温调节,1、按调节体温能力把动物分为: 变温动物 行为性调节 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生理性调节(3642),蜥蜴到处移动寻找温暖的地方栖身,,2、人体温度: (1)人体体温: 体核(深部)温度 腋 温 36.0-37.4 口腔温 36.7-37.7 直肠温 36.9-37.9 体壳(体表)温度约32 周期性变化:凌晨低,下午最高 37538度为低热,3839度为中度发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不同部位的温度,,人体一

2、天中的体温变化,口腔温,腋窝温,这种以昼夜(24小时)为周期,往复出现 高峰、低谷的生理现象,称为昼夜节律。,,(2)产热 安静:内脏、脑、肌肉等组织代谢 增加: 肌肉活动、骨骼肌收缩、肝、脂肪 热能:55%75%维持体温 25%45%化学能贮存,,精神性出汗,吓出一身冷汗,(3)散热 散热部位: 皮肤 散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蒸发 人体皮肤:血管、汗腺,,(1)中枢部位:下丘脑 (2)作用机制:调定点学说 (3)调节过程: 通过交感NS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 通过运动N改变骨骼肌运动 通过分泌激素调节代谢率,正常人温度调定点一般为37.10C 正常时调定点的变动范围很窄,可因生理活动或病理反

3、应发生一定的改变 调定点确定后,调节中枢发出信号,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在此温度上达到平衡,3、体温调节,,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主要包括对体温、进食、血压和自主神经功能等的调节。,,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司理运动与感觉。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内脏神经,主要分布在内脏,控制与调协内脏、血管、腺体等功能。因不受人意志支配,故称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 人的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它们支配共同的内脏器官,而作用的结果却是互相拮抗的。如果由于某种因素,如长期神经紧张、精神抑郁、生活无规律、过度疲劳等,导致

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间的平衡失调,内脏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种种不良症状,如头晕、失眠、乏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等。,,(4)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自身的生物自控系统可调节热平衡,达到稳定体温的效果。,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调定点 孕激素使调定点,,产 热,37,38,39,36,35,散 热,皮肤血流、蒸发 体表面积、出汗 环境条件、衣着,基础代谢、脂肪 肌肉运动、战栗 激素活动、肝脏,体温(),机体的热平衡,,二、渗透调节和排泄,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3.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二、渗透调节和排泄,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维持内环境稳定(水 ,盐含量的调节

5、-体内渗透压的调节)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蛋白质、核酸的代谢产物。,水生动物:氨,陆生动物:尿素,鸟类、爬行类:尿酸,,由产生氨向产生尿酸是动物适应干燥的陆生环境的生物化学变态,高嘌呤食物: 海鲜、啤酒、豆类、动物内脏、菠菜、蘑故 肉类也要少吃,如馋,将肉在水中煮过才吃,尽量不吃红烧肉 低嘌呤食物: 细粮、蔬菜、水果,有助尿酸排出的:海带、西兰花、面食 酒生成乳酸,影响尿酸排出,尽量不喝。 每天喝水2000毫升以上,常年吃补肾食品,如六味地黄等,,3、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人排泄的途径: 呼吸器官:CO2和水; 大肠:粪便、无机盐等; 皮肤:水、盐、尿素等; 肾脏:含氮废物、水、盐;

6、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P120),,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器官之一。 生理功能: 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保持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钠、钾、碳酸氢盐及氯离子等),维持酸碱平衡 肾脏还可生成某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所以肾脏还具有内分泌功能。,,4、主要的排泄器官 排泄(excretion)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和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无脊椎动物的排泄器官: 伸缩泡(主要是体表) 草履虫、调节水和废物,,原肾型排泄器官扁形、假体腔动物,扁形动物的原肾型排泄系统 A、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B、原肾系统,排泄管位

7、于身体两侧,沿途一再分支形成网状。,,后肾型排泄器官 真体腔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后肾排泄系统,,昆虫内部解剖(示消化系统),马氏管 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排泄器官,,5、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肾 (1)泌尿系统:肾 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 膀 胱 排尿的通道 尿 道 位置: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拳头大小,红棕色。,,,,(2)肾 脏,结构,皮 质,髓 质,肾 盂,(肾小体),(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 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肾单位,一个肾约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3)肾单位结构,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近曲小管 肾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肾单位,一个肾约

8、有100万个功能单位-肾单位组成。,,,,皮质 肾 髓质 肾盂,,1)肾皮质 Cortex,,2)肾髓质 Renal medulla,,6、尿的形成,超滤、重吸收、分泌。 超滤:当血液经过肾小体时,血浆中除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外,其余成分均可经过滤过屏障被滤至肾小囊腔形成原尿。,,重吸收:原尿经过肾小管各段中,一部分(约99)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吸收最主要的场所)。,,,分泌:原尿又收纳肾小管分泌的K+ 、H+ 等最后形成终尿排出体外。远曲小管是分泌最主要的场所。,,尿的形成图解,血液,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超滤,肾小管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

9、机盐,肾小管分泌K+、H+、NH3、药物、毒素等,肾小囊中原尿,水、无机盐、尿素等,肾小管末端 尿液,血液,重吸收,,尿渗透压的调节,逐渐增高 髓袢、 集合管外周细胞间液渗透压 皮质 髓质 体内水量多尿的渗透压低,排出水量增加;体内水量减少时尿的渗透压高,排出水量减少。,,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下丘脑 垂体分泌 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抗利尿)。 血量少、血浆渗透压高 ADH分泌增加,吸收水多,排尿少。 血量多、血浆渗透压低 抑制 ADH分泌 排尿多。,,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负反馈调节:在人体内,下丘脑作

10、为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使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于其他内分泌腺,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激素,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过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称为负反馈调节.,,7、尿的排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血液透析是将血液通过血路管泵出体外,借助干血透机和透析器清洁血液,然后再返回身体的过程。 做血透之前需要建立血管通路,主要有直接穿刺、造瘘、静脉插管等,透析时通过血透机将血液引流到一支特殊的过滤器透析器。血液不停地从透析器流过,其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份被透析器转移出体外,新鲜的血液再流回身体,这就是俗称的“洗肾“或“人工肾“。血透需每周做2-

11、3次,每次大约44.5小时。血透要去医院的血透中心进行。,,肾结石,常见症状:正常人尿液中的一些溶解物质,因各种原因造成沉淀,潴留于肾内,并持续生长,便可形成结石。肾结石多发生在中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肾结石可能长期存在而无症状,特别是较大的结石。较小的结石活动范围大,当小结石进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输尿管时,引起输尿管剧烈的蠕动,以促使结石排出,于是出现绞痛和血尿,,肾移植 kidney transplantation,1954年美国医生Murry第一例肾移植成功,并因此贡献于1990年获Nobel医学和生理学奖 肾移植是将供肾者一个功能完好的肾,通过手术的方法,植入患有肾脏疾病末期且其它治疗均

12、不能治愈的患者(受肾者)体内,俗称“换肾” 它不需要置换原来的肾脏,而是将新肾植入患者的髂(qia)窝部,将移植肾的动脉与受肾者髂内动脉或髂外动脉吻合,移植肾的静脉与受肾者髂外静脉吻合 移植肾的输尿管与受肾者膀胱或输尿管吻合,,三、肝在稳态中的作用,1. 分泌胆汁,乳化脂肪对脂类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2. 肝脏是贮存糖类的主要器官,调节血糖浓度平衡。 3. 合成血浆蛋白,调节蛋白质代谢,将氨基酸的代谢产物、氨转化为尿素。 4. 主要的解毒器官。 5. 贮存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铜、铁的主要器官。,Thank You !,Your Business Company slogan in he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