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597328 上传时间:2018-10-3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_2(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教案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本单元的地位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

2、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 ,下

3、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是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基本回答。因此,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一个综合探究。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九课讲矛盾的观点,第十课讲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综合探究讲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基本结构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即创新坚持唯物辩

4、证法,反对形而上学。47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本课设计意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运用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

5、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48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

6、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提示与建议: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

7、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提纲框题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定义。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的基本要求。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框题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区别。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49处理好整体和部分关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

8、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的三个方面。着眼于事物的整体。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本课的逻辑结构根据课程标准,第七课的内容设计为两个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分为三个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这一目的逻辑顺

9、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学习了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原理,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做到的三个方面整体大于部分

10、之和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在本课中,第一框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第二框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这两框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如果说第一框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框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502本

11、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设计了三个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这一探究活动只有一问。让学生从太阳风暴袭击地球的故事中了解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太阳风暴会影响地球,甚至会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联系的普遍性。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这一探究活动有两问。这一探究活动的第一问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圈不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问就目前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改变,已经造成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的现实状况,让学生明确人类的活动又要受到生态环境的限制和制约,在客观的生存环境面前,人又

12、不能随心所欲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肆无忌惮地改造环境、改造自然。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知道的实际事例进行讨论。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就废旧电池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各种环节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的生命健康,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了解联系的多样性。告诉学生自然界中的联系是随处可见的,是多种多样的,有一些我们能够看到,有一些我们不容易看到,引导学生学会认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认识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个探究活动,通过引入恩格斯的一段话,把人类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昭示在学生面前,虽然恩格斯讲的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

13、事情,但是今天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环境保护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保护环境与每个人有关,可以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一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旨在告诉学生一幅画就是一个整体,在这幅画中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正是因为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很好地处理和运用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使他人无法改动这幅画的任何一个地方,从中让学生得出结论,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和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探究活动,导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及恩格斯谈论手的两句话,让学生从中体悟,人身体

14、上的各个器官是构成人的活生生的肌体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它们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脱离了人的身体的手不能算是人体的一个部分。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一目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要求学生通过木桶和短板的对话,谈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上一个目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这一目主要是从这种关系中引申出系统和系统优化的方法。主要强调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构成事物的内部要素对于这个事物的重要性。第二个探究活动,叙述了唐代韩愈和宋代苏东坡的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旨在让学生51从中分析这两种学习方法

15、中所包含的系统优化的哲学道理。这两个事例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贴近,教师在讲课中可以启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系统优化的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就要做到三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还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明白1+12 的道理。可以说,这一目是上一目的逻辑延伸和递进。第三个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冯湛造船的故事,理解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考察系统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优化组合,最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在这里,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是这一课的最终结论,也是本课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

16、问题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新课程标准在内容目标中提出要“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要求。理解这一观点,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要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内涵。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首先,要知道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其次,要知道联系是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在现代科学中,相互作用是指控制系统的反馈过程以及物质系统中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要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特性。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就自然界而言,从客观世界的巨大星系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低等的简单的生命体到高级的复杂的生物个体,无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就人类社会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种制度以及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