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578044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2020 黄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送元二使安 西西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内容: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之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

2、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远行的人,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课件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 【课件出示:比较两首诗的诗题,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一:【课件出示: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 】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

3、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课件出示:都有地名, “广陵”和“安西” 。 】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预设三:【课件出示: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 ,一个是“元二”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 【课件出示:题目中“之”和“使”的各是什么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

4、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o” , “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3 【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 ,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课件出示:诗意】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

5、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课件出示:第一首诗】预设一:【课件出示: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 。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行诗】 。预设二:【课件出示:孤帆远影品一个“

6、孤”字】1 【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 【课件出示: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 ,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课件出示】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 ,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件出示:第三句】 (生齐读

7、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课件出示】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课件出示:全诗】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课件出示: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1 【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 ,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 【课件出示】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 【课件出示:全诗】一齐读全诗。4送上祝福的话。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课件出示

8、: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课件出示:全诗】练读个别读齐读【课件出示:范读。 】 (二) 送元二使安西【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9、人” 】 【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 【课件出示: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 ,是一杯怎样的酒?】 【课件出示】4酒,可用以消愁,可传递友情,可寄托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 。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

10、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课件出示】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 (齐读) 。 【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范读】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2 “自古多情伤离别”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课件出示:两首诗】 (齐读。 )五、课后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 【课件出示: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六、快乐作业:【课件出示: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留恋 担忧 珍惜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