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8561663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2016-7修改(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2016.07.12,抗菌药物的作用,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控制感染的必备药物,涉及临床各个学科。随着时代的变迁,宿主、细菌、抗生素的变化,这就给抗菌治疗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临床疗效,安全性,抗菌作用,抗菌 药物,病原体,患者,感染,耐药性,抵抗感染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理论,抗菌药物三角理论,杨帆。中国急救医学。2011年第8期第673页-676页。,从感染部位彻底清除细菌,减少病人个体携带耐药菌数,治愈病人,减少耐药菌的选择性,减少耐药菌的传播,抗菌药物的作用,细菌学治愈: 97% 临床治愈症状与体症迅速消退防止耐药菌的传播,细菌学清除,规范的给药方式意味着 足够的抗菌药物

2、治疗,规范的给药方式,敏感菌 耐药菌,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8;17:776782,TMIC40-50%,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MIC:最小抑制浓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概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程度选择抗生素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药物副作用,抗菌药物使用理想目标,1. 有效控制感染,达到最佳疗效; 2. 有效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 3. 剂量和疗程合理,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4. 避免导致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目前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医院住院病人抗生素应用情况,85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使用率% 二联% 三联% 按药敏%79 31 10 14 (6780) (2150) (521) (435)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美国使用率20%,WHO调查为30%,我国抗菌药物应用现状,三级医院住院病人70%二级医院住院病人80%一级医院住院病人90% 卫生部要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要低于50%,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50%据医院感染管理学会1997年全国医院感染学术研讨会,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各种

4、药店可以随意购买抗生素饲料中加用抗生素很常见医疗处方中抗生素最常见家庭中常备抗生素感冒发烧常用抗生素,临床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非细菌感染而应用抗菌药物 选用了无效或不恰当的抗菌药物 抗生素剂量不当-不足或过量联合用药不当-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给药方法不当-疗程太长和频繁换药手术前后预防应用时间太长,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缺乏临床医生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设备及技术条件限制,细菌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太低不重视合理用药病人对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应用缺乏常识病人常在无指征的情况下要求应用抗生素生产厂家及广告的负面影响经济利益驱使,滥用抗菌药物的原因,细菌耐药增加、二重感染延误了有效治疗增加医疗费用破坏机体

5、正常菌群-菌群失调 药物的毒性反应、附加损害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抗菌药物滥用后果,不规范的给药给临床带来的危害,临床不规范的给药方式将导致,药物浓度长时间低于细菌MIC值 细菌不能彻底清除1 可能有助于耐药细菌的产生2,1.Craig WA et al,Pediatr Infect J.1996;15;256 2.Craig WA Respir Med, 95 Suppl A: S12-19;discussion S26-27 2001,细菌学治疗失败: 临床治愈下降 症状与体症消退缓慢 增加治疗失败的危险性 增加并发症的危险 耐药菌的产生,耐药菌的传播,敏感菌耐药菌,不规范的

6、给药方式意味着 不足量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持续存在并繁殖,不规范的给药方式,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8;17:776782,TMIC30-40%,临床显效不等于细菌学治愈,不规范的给药给临床带来的危害,病人治疗失败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病人病情的延误、并发症所带来精神和肉体的痛苦。 病人病情的延误以及并发症所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整体病房对于此耐药菌株的抗生素敏感率下降,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下降、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 实施医师法及“新条例”后,不规范用药易所造成的医疗纠纷。,为了保护病人利益,医生切身利益,避免医疗纠纷 必须严格按照各产品说明书处方,并督促护

7、士严格执行医嘱,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我们组织对2004年印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现予以发布实施,请你们组织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同时废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2015 年版),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

8、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二

9、、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获知病

10、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

11、物。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二)给药剂量,一般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 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 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 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三)给药途径,1.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选取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2.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 者(如吞咽困难者) ;,(三)给药途径,

12、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 ; 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三)给药途径,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血流感染、重症肺炎患者等) ; 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肌内注射给药时难以使用较大剂量,其吸收也受药动学等众多因素影响,因此只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轻、中度感染者,不宜用于重症感染者。 接受注射用药的感染患者经初始注射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四)给药次数,

13、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五)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 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 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

14、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及 2 种以上复数菌感染,3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3.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应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4.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如两性霉素 B 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15、或其他-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 2 种药物联合,3 种及 3 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亦可能增多。,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 2 种药物联合,3 种及 3 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亦可能增多。,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

16、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4.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