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553233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8 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年某区中医药创新发展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 发展战略规划纲 要(2016-2030 年)的通知(国发 201615 号)和XX 市 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 (京政发20179 号)的文件精神,加快 XX 区中医药创新发 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 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 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 政府对传承发展中医药 工作的具体要求,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 心”城市战略定位,紧 紧围绕 XX 市新总规对我区“建设国家级

2、产 业转型发展示范区、 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 区”的“三区”定位,牢牢抓住 XX 举办 2022 年冬奥会和打造 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创建 全国文明城区为总牵引, 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中西 医并重,以“中医药为 特色的健康管理社区全覆盖”为目标,以 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 中心,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推进中 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突出抓好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 能力、文化氛围、健康 产业四个建设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 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 制,将我区打造成为全面推进中医药创新 发展的改革创新先行区, 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3、、幸福感。 3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惠民。注重中 医药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共享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 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增强中 医药发展的整体性 和系统性,将中医药京西特色与区域间及 国内外相互融合,促进 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 文化全面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充分发 挥市场在中医药资 源配置中的融合作用,激发中医药发展的 潜力和活力。 (四)坚持继承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中 医药原创思维,发 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创造创新中不断转 化成新特色、新优势。 (五)坚持高质发展、创新发展。结合蔡 奇书记提出的“五 性”(

4、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 安全性)利用好冬奥 组委驻地、长护险试点区优势,努力搭建 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关创新发展政策。 三、工作目标 到 2020 年,统筹辖区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医药健康产业协调发 展,实现区域人人享有 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 眼科医院、西部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 以二、三级医院中医科 和民营中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中医服务综合诊区 (中医馆)、中医门诊部、诊所为网底的 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到 2020 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 不低于 1.5 张、中医类

5、别医师数不低于 1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 4 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 25%以上,社区卫生 服务站至少配备 1 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 类别医师。 (二)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 市级中医药重点专 科 5 个,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1 个,三级中 医类医疗机构达到 3 家, 市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达到 3 家。打造一批特色明显 的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基层中医药 骨干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基本形成。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和优势性指标更加凸显, 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0 年,中医药服务量占全 区医疗服务总量近 40%。各项指标均达

6、到 市级要求。 (三)中医药文化影响面不断扩大。以 “传播中医药健康文 化、提升公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为主 题,打造中医药文化特 色品牌、搭建传播平台、畅通普及路径, 开展公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推广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 健素养,普及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理 念和方法,引导居民自 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到 2020 年,全区居民中医药 健康文化素养较“十三五”初期提升 10%。 (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惠泽民众。推 动“中医药+”健 康产业升级,探索将中医药产业纳入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借 助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自然禀赋、山水文 化,创造转化一批中医 药文化精品

7、、创意产品、跨界衍生品。借 助 XX 保险产业园区、 中关村 XX 科技园以及冬奥组委落户 XX 区 等发展契机,创 新发展一批融合金融保险、科技创新、医 疗服务、国际交流等行 业领域的服务新业态,提升中医药健康产 业升级的融合迸进。四、重点任务 5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实施中医药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形成全 区中医药医疗服务 网络。加快建设西部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 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中医诊室提升工程建设,打造集医疗、康 复、护理于一体的三级 医院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并依托其核心 医院地位构建区域中医 医联体,进一步充实分级诊疗体系。强化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主 导作用,鼓励多种形式参与

8、设立独资或合 资中医医疗机构。全面 建成以公立三级中医类医院为主体、民营 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 科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特色诊 区(室)为基础、中医 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全区的中医药 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推进中西医结合医院工程建设。计划在五里坨地区采取多元 化投资形式建设一所集医疗、康复、护理 于一体的三级中西医结 合医院,占地约 81 亩,设置床位 800 张, 以老年病、肿瘤及康 复等重点专科为特色,有效缓解和改善西 部就医需求,促进区域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全区中医药及 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医特色 诊区建设。充分发 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中

9、医门诊优 势,为开展名中医下基 层社区巡诊提供服务平台,提高社区中医 药服务能力。 探索实施中草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模式。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药品供给方式改革基础上,鼓励和支持 知名药企开展中草药饮 片代煎配送服务试点。 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网络的信息化支撑。 加快中医药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在医疗服务机构中 搭建功能涵盖中医特色 电子病历、辅助开方、辅助诊断、名老中 医知识库、古籍文献知 6 识库、远程诊疗、远程教育、中医药健康 管理等信息化平台。二 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客户端、即 时通讯工具等现代信息 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 收费、诊疗报告查询、 药品配送等服务,让群

10、众享受到规范、便 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2.实施中医药健康保障服务工程,逐步实 现社区居民中医药 健康管理服务全覆盖。充分发挥中医药 “预防、治疗、康复、保 健”的一体化优势,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 以服务居民为目的,将优质中医药资源统 筹下沉至基层社区,开 展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和健康养生文化活动,促进中医药健康管 理向多渠道、多模式、多纬度发展。 搭建“社区中医药健康驿站”和“流动中 医药健康驿站”中 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围绕政府统 筹、整合资源,部门参 与、形成合力,社会动员、居民共享的原 则,在每个街道建立 1-2 个“社区中医药健康驿站”,作为市、 区两级政

11、府健康服务 折子工程的落脚点,启动名中医身边工程, 推动优质名中医资源 下沉社区,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以驿 站为中心辐射到每个家 庭,开展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传播 科学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知识。匹配“流动中医药健康驿站”,以 151 个社区为基点,开 通多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专线,探索以 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理 念为主导,融健康管理、健康科普、养生 体验、治未病险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形成“以 点串线带面”覆盖全区 的中医药健康管理的工作格局,为广大居 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 期的以中医药健康管理为特色的医、康、 养服务。 研究编制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标准体 系。采取公益运营 7

12、 方式,探索中医药健康管理社区的建设、 管理、服务、绩效的工 作模式,拓宽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涵, 形成指导和规范基 层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业务范畴与服务 流程,为实现“中医药 为特色的健康管理社区”提供有效依据和 有力支撑。 (二)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3.实施中医药继续教育促进工程,加强基 层中医药人才队 伍建设。强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 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深化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 补充、协调发展,推进 中医类别学科人才培养及全科医生继续教 育,提升中医药人才业 务素养。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支持非中 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理 论、知识与技能,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 康复、养

13、老、健康管理 等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夯实基层中医药人 才队伍的业务素养和管 理水平。到 2020 年,新进医疗岗位的本 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 医师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比例 达到 100%,中医药专 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获取学分达标率 达到 90%。 设立重点学科中医临床优势培育项目。强 化中医专科专病专 家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眼科、老年病、 骨伤、康复、肿瘤、 妇科、儿科、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专科 和临床薄弱专科建设扶持力度。依托区域资源开展中医药专科专 病专家特色诊疗科目临 床路径指南编制工作。以中国中医科学院 眼科医院、XX 康复医 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依托建设中医医疗 技术评价

14、应用推广基地, 推动中医眼科、中医康复、老年病等中医 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 地建设。 8 探索中医药人才拓展项目。针对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进行对口 支援业务指导,定期或不定期选派名(老) 中医到社区挂牌坐诊, 传、帮、带社区中医药人员。加强基层全 科医师中医专业继续教 育、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社区卫生 服务机构中医师的理论 及实践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各级各类医 疗机构西学中课程的学 习培训。健全中医药专业毕业后教育制度, 探索开展中医医师专科规范化培训,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 启动冬奥中医药“三训”项目。与冬奥组 委会对接联合启动 中医药“三训”项目,即针对在京张两地 为冬奥服务

15、的医疗卫生 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服务人员开展融中医适 宜技术、冰雪运动、语 言交流三位一体的培训,在为国内外冬奥 健儿做好健康保障的同 时,更好地展示和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 4.实施中医药传承孵化工程,多元化推动 中医药传承与时 俱进。规范中医药传承保障机制,打造特 色显著的名(老)中医 传承工作室。加强对民间中医药保护和利 用,重视中医药文化传 承与中医药产业孵化的推广应用,试点培 育中医药传承与孵化基 地,形成中医药“产学研用”的互补支撑 和提升。 探索多元化名中医传承工作机制。一是不断完善支持中医药 传承的政策措施,设立中医药传承专项资 金,加大对名老中医药 传承工作室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逐

16、步增 加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数量,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名中医线上培 训。二是着力推动区域 内中医类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XX 中医 药大学等中医药高端 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培养机制、师带徒传承 机制及科研合作机制; 吸纳一批国家级、市级名老中医,推广传 统的“师徒传承、以师 9 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 打造和推出具有时代特 点的中医药传人。 培育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孵化基地。 出台扶持政策,支 持和鼓励开办中医药(民族医药)传统技 能工作室;支持搜集整 理民间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吸引汇集京津冀地区中医 药代表性传承人,深化中医药人才教育培 养和孵化体制机制,为 构建中医药新型“传、帮、带、教”探索 路径,形成“中医药(民 族医药)传承孵化基地”。 (三)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5.实施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工程,提高京西 中医药文化软实 力。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将中医药文化 内涵和传统表现形式加 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树立中医药文化自新自信,实现当代中医 药“文化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