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508603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对亲属称谓词论文研究的读后感 论文都引用了前人有力的记录,比如在广州方言亲属称谓词系统分析就谈到花县志 、 尔雅.释名 、 广雅疏证.释亲 ,还把亲属称谓词制作成表格,介绍了直称和背称,使数据更加直观,用数据分析论证更有说服力和准确度。 汉维亲属称谓词语浅析和比较从亲属称谓词的分类、特殊用法、相同点和不同点等基本问题进行对比来研究。 吴川方言亲属称谓词提供了具体、详细、直观的吴川方言声韵调的记录和注释。 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对于前人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文化学的角度、使用方法的角度、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无论是从单篇论文还是从专著来看,这数千年来对亲属称谓词的研究方

2、法日趋完善。在亲属称谓词的构词、特点、方式,用雅言和方言变体进行对比,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研究。亲属称谓词通俗来讲就是人们用于辨别身份、指代称呼对象的角色定位的语言符号系统。在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使用到这类词,这不仅是礼貌上的需要,更是因为我们总是与身边的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词汇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亲属称谓词,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和习惯,体现了当地的语言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事物也在变化发展中,基本词汇虽有稳定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由于年代背景不同、使用语言的群体不同、网络用语的层出不穷、地域差异和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

3、泛化了,亲属称谓词也发生了变化,但它不会完全地被更替或取代。亲属称谓词比较贴近生活,它存在于我们的各种关系中,使我们易于理解和分辨出其变化。但有很多亲属称谓词都是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从小到大,大人们教我们怎么去打招呼,我们就怎么去称呼别人,从没考虑过为什么不同关系的人有不同的称呼意义,也没有注意过不同地区的亲属称谓词的不同。在看完了十几篇关于亲属称谓词的论文后,我浅薄地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亲属称谓词体现出的思想观念1、传统的伦理思想自古以来的宗法制度是既体现了神权又体现了君权的血缘宗亲制度。中国是一个讲“礼”的国度,在亲属称谓词方面也体现了儒家的“礼” 。每一种不

4、同的亲属关系,都有与其相对应的亲属称谓。例如:生育我们的称为“父母” ,比我们小的叫“弟弟” ,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妈妈的妹妹叫“阿姨” ,都有约定俗成的称呼。某些家族还有祖传的家谱,规定哪一代人的名字里要带有哪个字,比如“晓” “智” “国”等字辈。2、尊老敬老的思想在古代,人们对土地公、土地婆怀有崇拜的敬意,直至现在,在我们农村里,每当家庭添丁时,都要抬着土地公、土地婆的神像游村,感谢它们的恩赐;每逢节日,人们都要去土地庙祭拜。这都体现了从古至今,公、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我们的称谓词里,一旦上了年纪、辈分高、德高望重、地位稍高的人,都以“公” “婆”以称呼之,

5、如“公祖” “外婆” “外公”等等,表示对长辈的一种尊敬。二、家乡方言与其他地方方言的差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体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特色。在很多地方,对爸爸的称呼有“父亲” 、 “老爹” “爹地” ,而在我们的吴川方言中,另一种称呼就是把爸爸称为“老豆” 。我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有这样气概的称呼。豆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食器,形似高脚盘,或有盖,用以盛食物。根据我的想象是食物都包纳在这种食器里,象征着父亲在我们八十、九十年代里,通常把母亲称为“老妈” 、“妈妈” 、 “老母”等,把父亲称为“爸爸” 、 “老豆” ,而我妈妈则把外婆称为“阿姊” ,称外公为“阿哥” ,老爸则直呼爷爷的小名“阿五

6、” ,因为爷爷在家里排行第五。曾经我问过爸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的父母,爸妈说在他们那个年代,不直接叫爸爸妈妈,他们觉得叫爸爸妈妈是犯了讳忌,这样的称谓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一切平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称呼自己的父母了,这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折射。随着人性的解放,科学的发展、思想的变化,我们已经逐步走向更加开明、科学的时代,摒弃封建思想。为了避免某种文化规约,往往会采用另外的合适人称指代形式。三、南北方的差异:无论是风俗习惯、饮食习惯还是在个性、语言方面,南北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亲属称谓词来讲,在北方,外祖母称为“姥姥” ,而在南方,则把祖母称为“外婆” 。北方人把自己的爱人称为

7、“媳妇” ,而“媳妇”一词在南方则是自己儿子的爱人。对弟弟的妻子,南方多叫弟媳,北方爱叫弟妹。在北方,对女婿称之为姑爷。在南方,亦有姑父被称之为姑爷的。河南有地方把父亲称作大,把伯父称作大大,这与我们南方的称呼是大相径庭的。尽管南北方的亲属称谓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正是我们亲属称谓词的丰富性的体现。四、感情色彩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网络语言已经席卷了我们的生活,它新奇、幽默、调侃、戏谑还有讽刺的意味,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时尚、求新求异的心理,在改变了某些词汇的基本性质的同时,也赋予了亲属称谓词新的生命力。如“哥” 、 “姐”这类词,本来在我们的亲属称谓词里,这两个词是表达对比

8、自己年长的人的尊敬,但网络上出现了“春哥” “犀利哥” “学历姐” “凤姐” “熊姐”“失控姐”等等,虽然这能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但把以前对“哥” “姐”的尊敬性慢慢的化为了贬义的色彩,在生活中也产生消极的影响。词汇的发展要有新的生命力的注入,使词汇的发展更能贴近生活、为追求某种生活方式而引起众人的注意、兴趣和追求。扩大了亲属称谓词的使用范围,在网络环境中赋予了不同于以往的色彩义。中国的传统家庭家族庞大,家谱复杂。亲属称谓词系统异常的庞杂,不仅不同的亲属关系都有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词,就是同一关系的称谓词在各地方言之间也有较大的分歧,标识了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表现了家庭观念自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是对于我们新一代人来说,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我们的关系网中,亲属系统是很简单的,接触到的亲属是很少的,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对亲属称谓词的不熟悉和难以运用。随着时间的流走,较复杂的亲属称谓词或许就会慢慢地为人所忘记。亲属称谓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亲属称谓系统,映射出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和文进程的阶段性。对于亲属称谓词的发展,无论是地方方言之间的差别还是南北方差异,我们应该怀有一种“求同存异”的态度,在继承传统的称谓下允许发展新的称谓,注入更多的社会元素,带有时代的特色,让我们年轻一代能认识并让我们更多的亲属称谓词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