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495885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中学语文课文的话语前提分析例谈-语文教学论文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 “前提”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提”是确保话语和话语行为正确、合理的条件,一般隐藏在词义的蕴含中,往往不易被察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能引入语用学的前提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文本中容易被忽略的话语和话语行为。一、前提简说逻辑学中所说的前提一般是指推论的条件,例如人们常说三段式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等。在语用学中,前提是保证句子陈述或表达的正确性、合理性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客观事实的,也可以是语言的;可以出现在话语中,也可以不出现。当话语的前

2、提不出现时,人们可以根据蕴含关系分析出来。举例来说,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竟然、果然”使用时是有前提的。比较下面的两个例子:中国女排竟然拿了冠军。中国女排果然拿了冠军。“竟然”的前提是:说话人预测中国女排拿不了冠军。“果然”的前提是:说话人预测中国女排能拿冠军。本文拟依据语用学中的前提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尝试对中学课文文本中的实例进行前提分析,期望有所收获。二、课文实例分析实例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也”的语义是:表示同样,类同

3、;不同的主体具有相同点。一般来说, “也”用在后续句中。例如:小梅是个美丽的姑娘,小兰也是个美丽的姑娘。但是, 项链却在开头的第一句就使用了“也” 。这样的话, “也”的使用必然有其前提基础,否则“也”的使用就是无基础的,错误的。那么, 项链开头这一段话中的“也”的前提是什么呢?根据词义对前提的蕴含关系,我们试着把莫泊桑没有写出的“也”的前提写出来:在巴黎,有许多美丽动人的姑娘,命运对她们也很眷顾,让她们出生在豪门富家。她们美丽、风韵、娇媚,她们有丰厚的嫁妆,这些足以吸引那些有钱的、体面的年轻人认识她们,了解她们,爱她们,娶她们,然后成为尊贵的夫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

4、,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有了这样一段前提, “也”的语义和使用就有了前提,读下来也自然顺畅一些。同时,通过开头和开头的前提的对比,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她”是巴黎众多美丽动人的姑娘中可怜、无奈的一个。问题是,莫泊桑为什么不写这段前提呢?我们觉得,那是因为莫泊桑觉得不需要写!为什么不需要写?第一,这篇小说要写的是“她”和“项链”的故事,而不是要写“巴黎的姑娘” 。小说不能偏离主角,不能浪费笔墨。所谓笔力集中,所谓惜墨如金,正乃此之谓也。所以,不能写巴黎的姑娘。可是,如果不写的话,那么

5、怎么让人们读出来关于巴黎的姑娘的信息呢?有办法“也”是能够蕴含前提信息的啊!第二,没写出来的东西也能让人读出来。没写出来不等于读不出来,我们上面写出来的前提部分就是我们通过对包含“也”的文本部分的解读出来的内容。当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读出来,例如对于初中生们来说,解读文本的前提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分析文本的前提解读,并在相应的教学中实施的原因。一个“也”字使我们读出了一段内容。应该说,莫泊桑的目的达到了。莫泊桑对“也”的运用不仅做到了惜墨如金、以少胜多,而且还做到了话中有话,含义丰富。实例 2:“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

6、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上例中,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个句子的前提是:你脸上已经有伤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个句子的前提是:你已经偷过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和“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两个句子中的两个“又”使我们怒其不争,同时也一阵阵地揪心:“又”是恶习难改, “又”是毒打难免,要是孔乙己再偷,他肯定还会被再次毒打,他的命运可想而知果然,孔乙己“又”偷了丁举人家, “又”被打折了腿,终于在穷苦潦倒中死去这是两个“又”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

7、于苦人的凉薄。 ”实例 3: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 ,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毕竟”通俗的解释是“说到底” 。比较正规的解释是:“毕竟”后面的话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充分肯定重要的或正确的事实,暗含否定别人的不重要的或错误的结论。这个“暗含”的意思就是使用“毕竟”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提。什么是“毕竟”不渊博?我们使用“毕竟”的时候,就是要下一个“说到底”的最终评语,所以,当我们使用“毕竟”这个词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尽可能地想到影响这个最终

8、评语准确与否的因素。 “我”对“渊博”的评价是有标准的:在“我”看来, “我”的先生是很渊博的, “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东方朔也是很渊博的,他是传说中的大才子和智者。但是要评价阿长是否渊博就不好说了。尽管阿长会讲很多故事,懂得很多,她的知识要比我多得多,不过她没读过书,不知道子曰诗云,所以“她毕竟不渊博” 。阿长曾经给“我”说了很多逢年过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规矩,还讲了很多的故事,在儿时的“我”的心目中,阿长是很渊博的了。但是,后来“我”长大了,上学了,“我”想了解天下一切稀奇古怪的事物, “但阿长是不知道的” ;“我”要成为一个渊博的人,但阿长“毕竟不渊博”“我

9、”对阿长“毕竟不渊博”的评价,正是“我”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表现。这正是少年儿童最宝贵之处!当我们看到“我”能够说出阿长“毕竟不渊博”的评价,我们不仅欣慰地笑了:迅哥儿长大了!而如果我们哪一天听到自己的学生评价说:“老师毕竟不渊博。 ”我们也应该非常欣慰的,因为,如果自己的学生真的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那就说明他们确确实实已经长大了!实例 4:1.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2.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上面两个用例都用了“自然”这个词。 “自然”这个词的使用是有条件的,使用的条件叫做“自然”的使用前提。有了前提,

10、 “自然”的使用就是合适的;如果没有前提,“自然”的使用往往是不合适的。另外, “当然”的用法和“自然”很相似。例如:3.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作者为什么说“当然睡不着的”?“当然”的前提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解释是:“表示理所当然。 ”对“当然”的解释是:“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 ”二者意思上虽然略有差异,但就话语前提来看, “自然” 、 “当然”后面的话语都表示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必然会产生。那么,导致结果产生的条件就是“自然” 、 “当然”的前提。我们先来分析第 1 句中“自然”的前提。这要回溯前文: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

11、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應,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老和尚说那个读书人“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 。那个读书人不知道自己脸上有没有妖气,但是自己夜遇美女却是事实,然而那老和尚当时并不在场,他如何知道自己夜遇美女?可见这老和尚确有道行,不可不信!此其一。老和尚说美女蛇能唤人名,应者夜间即会被其吃掉。而那个读书人此前确实听得有人叫他,而且他还答应了!难道夜里真的来吃我?性命交

12、关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此其二。第三个因素就比较简单了:谁不怕死?倘若寿终正寝,升至天堂,也是善终。然而若葬身美女蛇之口,不仅必死,而且不知怎么个死法!这比死的可怕又加上三分!如此必死之命,再加上死法之难料,那个书生“吓得要死”还不是“自然”而然的吗?第 2 句中的“自然”的前提比较容易理解:名字就是给人叫的, “我”的名字也不例外;虽然“我”不认识别人、别人却可能认识“我” ,并且能喊出“我”的名字,这喊的声音自然是陌生的。这样的事又是“常有的” ,所以“我”觉得也是很“自然”的。第 3 句中, “当然”的前提也就可以理解了,美女蛇要来吃读书人的肉了,那个读书人也按照老和尚说的做了,

13、但是这行吗?万一老和尚的盒子不管用呢?万一这个美女蛇太厉害呢?那不是在此活活等死?岂不是白白送了性命?那个读书人此时要是还能睡着,那真是没心没肺的白痴一个了!以上三例中“自然” 、 “当然”的运用,既表达了故事发展的情节,也表达了故事中人物的情态、心理;既表达了现状,又联系了形成现状的“原因” ,把情节和人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先后的情节联系在一起,是故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实例 5: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上例中, “告诉他,妈妈没有错”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陶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天确确实实有人说她错了,并且还要她认错。如果

14、要清楚地了解陶影的话的前提,我们还得回溯到前面的课文:红衣青年突然像早晨醒来时伸了一个懒腰,他的眼光很犀利,抓到过许多企图逃票的人。 “买票去!买票去!”他骄横地说,所有的温文尔雅都被红蚯蚓吮去。“可是,他不够一米一!”陶影感到了自己的孤立无援,顽强地坚持。“所有逃票的人都这么说。信你的还是信我的?这可是全世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国际米尺存在法国巴黎,是铂铱合金制成的,你知道吗,你?”“妈妈,你怎么了?”小也逃开红蚯蚓,用温热的小手拉住妈妈冰冷的手。“没什么,妈妈忘了给你买票。 ”陶影无力地说。“忘了?说得好听!你怎么不把自己的孩子给忘了?”红衣青年还记着这女人刚才的镇静,不依不饶。“你还要怎么

15、样?”陶影尽量压抑怒火,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嘴还这么硬!不是我要怎么样,是你必须认错!不知道从哪混了张专供外宾的赠票,本来就没花钱,还想再蒙一人进去,想得也太便宜了是不是?甭啰嗦,趁早买票去!”红衣青年倚着墙壁,面对众人,像在宣读一份白皮书。陶影的手抖得像在弹拨一张无形的古筝。怎么办?吵一架吗?她不怕吵架,可她不愿意孩子看见这一幕。为了小也,她忍。“妈妈去买票。你在这里等我,千万别乱跑。 ”陶影竭力做出笑容。好不容易领孩子出来一天,她不能毁了情绪,要让天空重新灿烂。“妈妈,你真的没买票?”小也仰着脸充满惊讶与迷茫。这神情出现在一张纯正的儿童脸上,令人感到一丝恐惧。陶影的手

16、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今天这张票,她不能买!如果买了,她将永远说不清。说清楚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前提的时候,当两位干部爷爷来到陶影家中的时候,两位干部爷爷难道不应该把事情说清楚吗?难道不应该说明陶影没有错吗?陶影对两位干部爷爷的话表达的是请求,蕴含的是她心中的话:请你们还我清白,请你们还我尊严!那话语后的省略号,好像滴滴泪珠陶影一定是含着泪珠、用颤抖的声音说出这句话的!陶影的话像一座山,压得那两位干部爷爷透不过气来,因为陶影的话里蕴含着如山铁证的前提!他们无法告诉小也“妈妈没有错”既然妈妈没有错,那红衣青年怎么能说妈妈“逃票”?他凭什么叫妈妈“必须认错?”凭什么叫妈妈再买一张票?那条红蚯蚓真的是“全世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吗?结局是不言自明的,两位干部爷爷也是说不清楚的。课文的结尾只能是省略号三、小结上面我们依据语用学中的前提理论和相应的分析方法,对中学课文文本中的一些实例进行了前提分析。本文的工作是尝试性的。不过,通过这次尝试性的工作,我们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例如,词语的意义可以表现在句子之中,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