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488972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 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 (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 “天下为家(私) ”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 “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基础:井田制影响:固统

2、拓疆 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根本原因: 铁器、牛耕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 ,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2、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

3、田,土地私有。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 、御史大夫(监察) 、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阶级意志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 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

4、劣。(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监察制度:刺史制度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内容:(汉武帝后期)分 13 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汉武帝解决措施:“推恩令”内容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附益之法”内容限制诸侯王活动,不许招结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结果诸侯

5、王问题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选官制度察举制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内容:察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征召(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作用:巩固汉朝政权,推动社会发展发展:东汉时重孝廉一科,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乡举里选;随地方豪强势力发展, 门第族望成为选举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4)三国两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特点:初注重人品人才后注重门第(5)隋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内容:中书省(草拟和颁发) ;门下省(审核,不可行则驳回) ;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 ;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其长官皆为宰相(设政事堂为办公地点,采取集

6、体议事制度)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削弱,利皇权加强影响: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为历朝沿用;具体内容有变,目的实质相同;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选官制度科举制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贞观时,增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增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高官主考,提高地位,成定制;特点: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有机会参政;扩大选官范围, 提高官吏文化素质;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利政局稳 定;促进教育与文化发展影响:历

7、朝沿用至清末(1905 年废除) ;内容有变,实质相同,到明八股时僵化;且影响 周边国家(朝、日、越)军事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内容:隋文帝时沿袭南北朝府兵制同时加以改革,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 健全,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 维持;开元年间崩溃经济基础:均田制(因均田制破坏而结束) ;作用: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面,但农民负担沉重募兵制内容:唐玄宗时实行;国家招募士兵,供给衣食,免赋役;士兵为职业士兵,兵将间有隶 属关系影响:兵将间隶属关系导致藩镇的形成和割据(6)五代辽宋夏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大将

8、兵权“杯酒释兵权”;三分禁军统领权,皇帝直接控制;兵 将分离,互相牵制;更戍法;“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集中行政权(中央三分相权,加强 皇帝;地方文臣为知州,通判监督知州,知州通判联合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转运使将地 方赋税留部分开支后转运中央,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 方司法人员;死刑中央复审核准)特点: 针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下手,分散军权,并削弱地方割据相应条件影响:有力阻止地方割据;积贫积弱冗官冗费;将帅配合不好,战斗力下降;地方财 政国难;边患不断威胁,处劣势军事制度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设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 卫亲军马军

9、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与管兵权。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发展表现:程序严格,殿试为定制,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科目减少,进士科最主要为糊名制; 录取名额大增作用: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弃诗赋,考经义、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少数民族政权独特的政治制度辽“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有利于社会稳定 和经济发展金的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7)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行省制度目的:控制空前辽阔疆域,固统内容: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宰相权;

10、直辖晋、冀、鲁;与唐中书名同职权 不同)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宗教和西藏)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中央派官吏影响:后世行政区划基本以此为基础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云南设省;西藏宣政院辖地;台湾澎湖巡检司;岭北行省;辽阳行省(8)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特点:封建制度衰落,为维护统治,全面强化中央集权,尤以加强皇权为核心表现:明: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各行其职,互不从属, 直接受控于中央有关部门军事五军都督府统兵,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点将法律制定大

11、明律 ,增加经济立法,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厂卫特务机构;选官制度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清:初保留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 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前期利于稳定经济发展,抵御外患;后期压制人民,政治腐败,抑制科学文化资本 主义萌芽,阻碍社会发展,消极突出实质: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西藏明:设乌思藏都司;建立僧官制度(封赐各教派首领,法王是最高僧官,各级僧 官朝廷任免)清:确立册封制度(历世达赖和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 班禅共管西藏,

12、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西南地区 明:土司制度(任用当地首领,职位世袭,家族统治色彩)和开始部分(滇、 贵、桂、川) “改土归流”(以不世袭、有任期、品级的流官取代世袭土司)清: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改土归流”评价: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加强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统治;改变了当地落 后闭塞、割据纷争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地方实行督抚制度军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女真族的兴起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汉军 绿营兵制度3、实施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目的:(1)实施阶级压迫:控制人民(习惯强调)(2)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完善秩序(习惯忽视) (3)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君权 4、专制主

13、义中央集权制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特征 (1)总趋势:秦汉形成,隋唐完善,明清顶峰(北宋前进步性居主流,北宋后消极突出) (2)总特征:历代具体措施各异,但有明显共性(继承性)和特性(发展性) 5、评价 (1)客观进步作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外正常经济 文化交流;明清抵御外来侵略 (2)消极作用:对人民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发展,落伍;阻碍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延缓封建制度瓦解 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总共叙述了 10 多次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 治政策的改

14、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公元前 685 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 合一的“国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 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 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 1. 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趋于 瓦解。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国家依据田亩征税。虽 然鲁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实际上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公开确

15、认了私田的 合法性,也就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 阶级随着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 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 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 秦国的商鞅变法。经过 100 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公 元前 356 年和公元前 350 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 容有:“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

16、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燔诗 书而明法令”。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其本质是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为秦 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商鞅变法遭 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 趋势,其虽死, “秦法未败”,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其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据 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很多,主要有: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 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 1王莽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