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486294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领导关于产业扶贫新机制的讲话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建设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探索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到户产业扶贫新机制情况,向会议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指正。年,我省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紧密结合贫困农牧区区域资源优势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积极践行科学展观,以财政扶贫到户资金为引导,着力整合生产要素,实施大产业扶贫战略,建成了 8 个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23 个贫困村 4104 户贫困户 19415 人直接受益,23 个村年均增收万元,年人均增收 200 多元。从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长效化

2、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成功之路。在特色产业扶贫的实践中,我省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与时俱进变观念。今年初,我省扶贫开发办公室领导带领各业务处的负责同志深入到 36 个县 138 个乡镇 414 个扶贫开发项目点,对贫困地区的现状、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项目效益如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干部群众观念与科学发展、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相对封闭与开放市场、扶贫开发方式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存在着五个方面深层次矛盾,即:千家万户的分散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大市场的矛盾;农牧业经营成本高与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与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矛盾;优势产业闪光点多与品牌亮点少的矛盾;产业结构与农畜产品

3、加工企业相脱节的矛盾。为有效解决以上四个不适应和五个深层矛盾,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实行“三个转变”:在扶贫开发力量上由单纯依靠扶贫开发部门向各部门和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在扶贫开发投入上由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分散使用向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转变;在扶贫开发方式上由单村独户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向统筹资源、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区域推进、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并举转变。力争使扶贫开发由过去短期效益转为长期效益,由以往的解决温饱转为致富奔小康。创新模式建机制。从我省青南牧区、环湖地区和东部干旱山区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特色农牧业增效、贫困农牧民增收、龙头企业实力增强为目标,以优

4、势资源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产业化扶贫工程为契机和平台,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建设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扶贫搭台、协调联动、群众主体、企业参与、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一是合作经营。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 5 个集中连片的贫困村是今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村。5 个村共有贫困户 841 户 4371 人,年人均纯收入 961 元。共有耕地 1524 亩,群众具有传统的养殖习惯,加之雪峰牦牛乳业有限公司奶源缺乏,如能二者结合,优势互补,发展前景广阔。因此,该县按照“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的要求

5、,采取“联户经营、协会监管、公司带动”的合作经营扶贫开发模式,发展特色养殖业。841 户项目户用财政扶贫到户资金购进荷斯奶牛841 头,项目户自愿组成联户经营小组 81 个,由小组集中饲养。同时,选举成立了奶牛协会,负责项目户饲料种植、加工和管理协调工作。协会协调项目户与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销售服务合同,建立收购奶站 3 个,由公司负责培训、配种、饲养技术指导和牛奶收购。这种合作经营模式,既为公司每年提供牛奶 500 多万斤,又使项目户年人均增收 800 多元。二是联户经营。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冷日村是今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村。该村距县城 15 公里,有贫困户 114 户

6、536 人,耕地 1465 亩,其中水浇地 543 亩。全县蔬菜供应绝大多数从长途贩运,费用高,市场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该村耕地多为平地,适合机械作业,为建立种植、贮藏、销售马铃薯产业化基地创造了条件。因此,114 户贫困户自愿选择种植地膜马铃薯 450 亩和联户购买手扶拖拉机 38 台,成立了运输队,实行“联户+协会”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项目户在农忙时用手扶拖拉机耕种,在农闲时由乡政府联系工程从事运输业。协会负责种子供应、技术指导、产品购销和日常管理工作。项目实施后,平均每亩产马铃薯 3000斤以上,加运输业收入,项目户年人均增收 1200 元以上。三是联股经营

7、。地区循化县上白庄镇是国家开展“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村。10 个贫困村共有贫困户 1754 户 8118 人。该县抓住周边州减畜种草保护生态和国家扶持的机遇,引导 10 个村充分发挥群众有羊贩运育肥经验的优势,建设羊育肥示范基地。项目户以 10 户为单位,把财政扶贫到户资金作为入股,自愿结成了“联股、连心、联利”的羊育肥小组 170 个,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有经营、懂技术、会经营的能手,以经营合作的模式,在养殖小区集中养殖育肥羊。各小组带头能人与村委会和本小组签订利益分配合同,能人承担风险,利益共享。该县以示范基地为依托,成立了白庄镇羊育肥协会,参与项目的实施和服务管理。1

8、0 个村项目实施后,年贩运育肥羊 34 次,年出售育肥羊 25000 多只,年人均增收600 多元。这种扶贫开发模式,既有效解决了生态保护地区超载过牧的问题,又降低了风险,稳定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使其劳动力从事劳务经济,还扩大了养殖能手经营的周转资金和经营规模。四是承包经营。市湟中县李家山村位于市郊区,全村有贫困户 302 户 1360 人,人均耕地亩,具有传统的种植蔬菜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对此,该村在今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与金三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建设特色蔬菜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302 户贫困户利用到户的 5000 元财政扶贫资金建设 302 栋日光节能温室。其中150 户

9、贫困户与公司签订日光节能温室租赁合同,每栋温室每年收取租金 1200 元,并且每户有一名劳动力在公司务工;152 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种植合同,公司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品种引进、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项目户按公司要求种植蔬菜。项目实施后年户均增收 3576 元,人均增收 794 元。五是租赁经营。生态移民搬迁的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河源新村距州府所在地 1 公里,是年实施生态保护项目整体搬迁村,共有贫困户 160 户 700 人。该村在今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按照省扶贫办关于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的要求,160 户贫困牧民自愿把扶持到户的财政扶贫资金与县政府投资 75 万元配套,在州政府所

10、在地商贸中心购置商业铺面 1377 平方米租赁经营,产权归项目户所有。村委会委托中心市场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商铺租赁后使项目户年人均增收 230 多元。这种扶贫开发模式,既与生态保护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在一起,稳定增加了群众收入,又解决了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问题。六是公司带动。市湟中县上新庄镇周德村地处脑山,有贫困户 153 户 679 人。该村群众历来就有手工编制藏毯的传统,距市级龙头企业湖藏毯有限公司不足 1 公里,村内近 100 人常年在该公司打工。该村今年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时,153 户项目户选择发展藏毯产业,并与湖藏毯有限公司联手建立藏毯加工基地。项目户与公司签订为期

11、 5 年的合同,把扶贫到户资金以入股方式注入公司,由公司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和产品销售,每年给入股贫困户分红 600 元,而且公司把项目村贫困群众培训后吸纳为工人挣工资。项目实施后,年户均增收 2561 元,人均增收580 元。该县田家寨镇李家台村,大才乡甘家、阴坡三个村共有贫困户 667 户 2922 人,年人均纯收入仅为 850 元。三村具有养殖传统,但由于分散经营,没有形成集约规模优势。所以,三村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667 户贫困户分别与互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春源畜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共同发展养殖业的 5 年合同:贫困户入股分红。项目户把国家扶持到户资金入股公司,公司每年给每户分红60

12、0 元,合同期满后返还本金,自愿入退股。实行订单种植。项目户根据公司需求,订单种植饲草,公司按每亩饲草不低于 1000 元价格收购。公司把有养殖经验的 56 名贫困劳动力招为工人,男劳力每月工资 1000 元,女劳力每月工资 700 元。通过公司带动不仅使项目户年人均增收 400多元,而且辐射带动周边 20 多个贫困村 3050的农户发展养殖业和草产业,还使 2 个公司年增加牛奶产量 300多万斤,从而达到了养殖规模扩大、贫困户增收、公司实力增强的三个目标。七是企村共建。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伊佳公司是生产穆斯林帽子的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年产帽子 5000万顶,主要面向国外穆斯林地区销售,年

13、实现销售收入 1亿元,在全球集中销售区占有 60的份额。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公司把部分流水生产线和生产环节化整为零,通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已在贫困村建立了 100个加工点,吸纳 2300 多个贫困劳动力就业,年人均工资6000 元以上。公司计划于明年再在贫困村组建加工点 300个,吸纳 6000 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公司生产成本,壮大了规模,又扩大了贫困劳动力就业,达到了企业增效、贫困户增收的双赢目的。自从我省今年开展“村企共建”活动以来,已有 84 家龙头企业采取产业带村、项目扶村、招工帮村、教育兴村、党建促村等不同形式帮扶 103 个贫困村,今年共投入贫困村

14、资金和物资折价万元,吸纳 1262 个劳动力在企业就业,达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企业实力增强的三大目标。八是草场流转。为探索草场流转使用方式,推动草场由分散经营向适度集中规模经营转变,促进家庭承包经营与畜牧业集约经营有机结合,提高综合效益,州同德县河北乡上知迈村是纯牧业村,在今年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中从实际出发,采取协会牵头、集中养殖、承包经营的方式,建立草场流转使用示范基地。该村成立了牦牛改良繁育养殖协会,下设 4 个经营小组,195 户贫困户把财政扶贫到户资金购买的生产母畜作为入股并承包给经营小组,签订为期 6 年的承包合同,年户均分红 700 元以上,合同期满后,退还本金,项目

15、户自愿入退股。养殖协会把本村的万亩草场和集体预留的万亩草场有偿租赁给 4 个经营小组,并与可可西里实业集团公司签订了畜种改良、畜疫防治、技术培训、订单收购合同。从而实现了草场流转、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企业发展的目标。整合要素促发展。我省贫困农牧民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常常是人才难找,技术难求,资金难筹,项目难上,市场难找,产品难销,规模难大。为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七难”问题,促进科学发展,我省在建设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过程中加大了生产经营要素整合的力度。一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整合各方资金。8 个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共投入各类资金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整合行业部门配套项目资金万元;企业投资万元

16、;吸引信贷资金XX 万元;群众自筹资金万元,解决了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二是整合其它生产经营要素。大力整合了土地、草场、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经营要素向贫困村集中,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整合定点扶贫资源。为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我省今年强化了定点扶贫举措,11 个中央和 110 个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共投入帮扶项目资金万元,重点扶持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科学引导创新路。为创出一条集中连片、综合开发、规模经营、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科学发展新路,构建特色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我们加大了科学引导的力度。一是坚持科学扶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贫困地区全面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创建各类资源“整合式” 、内容“综合式”、方式“一体化” 、管理“科学性”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在建设扶贫开发特色示范基地过程中,省扶贫办不失时机下发了建设特色示范基地通知和方案 ,主要领导及时深入三种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分类指导,解决问题,既尊重群众自愿,尊重实践创新,又因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