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484044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JC 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参考):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 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 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

2、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 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

3、哲学范 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JJC 复习资料2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 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

4、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 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三种形式。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 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 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在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 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只 有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的根本任务是透

5、过现象看本质。6、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答: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揭示了社 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观包括如下一些主要内容:1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马克 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而不是静止不变 的。 2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史的过程,从而创 立了真正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 过程。JJC 复习资料33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

6、 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马克思主 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人 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 客观规律为前提的。 4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一,它从世 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或 子系统组成的社会有机整体;其二,它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把两 个方面辩证地统一起来;其三,它强调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其四,它强调和重视人的发

7、展,把社会的 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提出 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答: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原 因是内因。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 和质变。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既肯定又否定,其斗争性和同一性促 使矛盾双方的转化,在量变的基础上引起质变,促成新事物的产生,旧 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没有对立统 一就没有事物矛盾的转换,就没有由

8、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就没有新事 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8、发展的主要范畴;发展的辨证原理。JJC 复习资料49、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关系。 答: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 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 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 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 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

9、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 的变化都是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 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 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 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由开始新 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1)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 示了事物

10、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是螺旋式前进 和波浪式上升。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 我完善。事物由于内部的矛盾运动,经过两次否定(否定、否定之 否)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完成一个 周期。在第三个阶段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它的片面性, 仿佛又回到了出发点,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复,实现了事物 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否定之否定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的表现形式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JJC 复习资料5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 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

11、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 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 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 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 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 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1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方法论。 答: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

12、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 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 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 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 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13、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定义。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其是 生动的、形象的,为深入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3、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 刻的。 两者关系: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 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 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JJC 复习资料6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15、真理的定义;真理的客观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 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 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14、 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 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 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 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 上的贯彻。1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答: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 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 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

15、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 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 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 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 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 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 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 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 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

16、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 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 客体的需要。17、商品价值二重性。JJC 复习资料7答: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8、劳动二重性。 答: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 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 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马 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它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完全科学的价 值理论。19、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 答: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商品 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的价值是由 劳动形成的,因而它的价值量要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 量。在其他条件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