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476272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 治一轮复习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四,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三十五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考点展示,2.知识概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核心考点突破,高效复习导航,高考典例,抓住一个高考重点,突破两个高考难点,规避一个易失分点,认识的过程,认为真理不具有客观性,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本课知识概览,追求真理,实践观,认 识,真理观,含 义,特 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含义,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考点展示,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

2、础,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特别提示: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

3、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动

4、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联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3实践是

5、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

6、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提示: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

7、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误区二: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2)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反对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命题点1

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13年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新型产品,这是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深化理论认识,与题意无关;C项“创造”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项“消除”矛盾违背了矛盾的普遍

10、性和客观性。,训练,解析,答案,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13年山东卷)“梦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与这句话内涵相一致的是( ) 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D.“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题干主要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C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强调思与学的关系、D项强调理想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干主旨。,训练,解析,答案,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13年四川卷)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

11、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 B. C. D.,题干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颠倒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错误;“行之,明也”说明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行未及之,则知尚浅”说明实践决定认识,符合题意;说明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认识,不合题意。,训练,解析,答案,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13年海南卷)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

12、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A. B. C. D.,塑料袋的发明方便了人们生活,被称为白色革命,但塑料袋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被称为白色污染,无论是白色革命,还是白色污染,都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认识的不同说明

13、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正确;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错误;是不可知论,错误。该题选C。,训练,解析,答案,请完成创新设计P202-204典例及对应训练。,考点二、真理与认识过程,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属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

14、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特别提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误区: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真理是一成不变的,(3

15、)真理与谬误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联系:A.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错误认识成为正确认识的

16、先导。,2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表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 A.从认识是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B.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的无限性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