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虫病(新)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8464069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囊虫病(新)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脑囊虫病(新)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脑囊虫病(新)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脑囊虫病(新)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脑囊虫病(新)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囊虫病(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囊虫病(新)(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囊虫病,简介,脑囊虫病是链状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脑所致,是我国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之一。 流行: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好发于青壮年,国内报道14-50岁发病者占80%,男女比例约为5:1。 囊虫在脑部寄生最为常见,亦可寄生于皮下、心肌、骨骼肌等处,感染方式,人误食虫卵后,在十二指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24-72小时虫卵壳破坏,六钩蚴孵出,钻入肠壁后,随血液循环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六钩蚴经过10周发育成囊尾蚴。 当人吃了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的壁在胃内被消化,在小肠内囊尾蚴的头节外翻,固于小肠壁,2-3月后形成绦虫。,感染方式,人类囊虫病的感染方式有三种: 内源性自身感染

2、 外源性自身感染 外来感染 一般认为囊虫病以自身感染的方式为主。,囊虫生活史,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约58mm,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炎性反应,为中性多核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后期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脉络膜炎,颅底的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病理改变,脑实质型: 囊虫位于脑实质内呈圆形或卵圆形,豌豆大小,常为多发,大脑多于小脑,多位于大脑皮质区和脑深

3、部,基底节少见,早期脑组织因炎症反应而肿胀,后期可产生脑萎缩; 蛛网膜下腔型: 常在基底池内,单个囊虫似透明水疱,多个囊虫聚集成葡萄状,引起慢性蛛网炎,可导致粘连,造成脑积水; 脑室型: 脑室内囊尾幼一般较大,直径可达1-3cm,可游离于脑室中,或附着于脉络丛、脑室壁上,可单发或多发,常见于第四脑室,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混合型: 以上3种类型共存.,病理(2),脑实质内囊虫按按累及部位分4型,囊泡期: 见于活囊虫; 胶样囊泡期: 见于囊虫刚死后,囊壁增厚蜕变, 并释放出某种代谢产物引起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脑水肿; 结节期: 坏死囊虫进一步收缩,囊壁增厚,头节开始出现钙化,此时,囊虫周围脑水肿开始

4、减轻,甚至消失; 钙化期: 可持续1-10年,炎症及水肿均消失,仅遗留钙化点.,病理(3),脑实质内囊虫按演变过程分4期,囊尾蚴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和破坏 作为异种蛋白引起的脑组织变态反应与炎症 囊尾蚴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三大主要症状 癫痫发作 颅内压增高 神经精神症状 其他 第四脑室-Brun征 精神症状和智能障碍 脑膜刺激征 脑血管炎性损害,脑囊虫病多见于青壮年。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四型: 癫痫型:最多见。发作类型常见的有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及其连续状态,部分性运动发作和复合性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发作多于皮现皮下囊虫结节半年之后,亦可于

5、多年后始有发作。 颅内压增高型: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可伴有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如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局限性神经体征可称为类脑瘤型。少数患者在当头位改变时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呕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称Brun综合征,系囊虫寄生于脑室内的征象,是为脑室型。 脑膜脑炎型:系囊虫刺激脑膜和脑弥散性水肿所致。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发热,还常同时有精神障碍、瘫痪、失语、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和颅神经麻痹。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且嗜酸性粒细胞占优势。 单纯型:无神经系统症状,且无明显的皮肌囊虫结节,由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如CT等)而被发现。如患者不能提供明

6、确的绦虫病史,较易误诊。 此外,还可表现为智能减退、失语、偏瘫、锥体外系症状等不同部位受损的表现。当囊尾蚴的幼虫同时大量进入血流时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及全身不适。,临床分型,影像表现(CT),脑实质型: 脑炎型: 类似其它脑炎.为散在的低密度区主要位于脑白质,增强扫描无强化。 囊泡期: 脑实质内多发圆形和卵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等,但囊泡多数小于1cm,呈弥漫分布,多数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囊泡密度类似于脑脊液,其内可见壁结节(囊虫头节).增强扫描囊泡不强化,但头节可强化,一般不伴有脑水肿和占位效应。 胶样囊泡期:此期囊泡内为胶样物,CT平扫接近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可见囊虫环形强化,此期伴有明显

7、水肿和占位效应。 结节期: CT平扫仍可显示低密度的囊虫,但有时仅见钙化的头节,增强扫描囊虫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其直径为3-5mm,此期可伴有较明显的脑积水征象。 钙化期: 囊虫死亡、机化,并出现钙化,CT平扫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点状高密度影,直径约2-5mm。,影像表现(CT),脑室型: 寄生虫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多见,由于囊虫壁薄,囊液接近脑脊液的密度,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CT有时很难显示脑室内囊虫,因此脑室内囊虫主要靠间接征象,如脑室局部不对称扩大,或脉络丛被推移,或表现为梗阻性脑积水,极少数脑室内囊虫可见球形强化或钙化。 脑膜型: 囊虫主要位于蛛网膜下腔,CT平扫不能直接显示囊虫

8、病灶,仅见脑室对称性扩大,有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变形,有局限性扩大.增强扫描脑膜强化,偶见囊虫壁轻度强化而勾画出囊虫轮廓。 大囊型: 病灶为大囊状,通常1-数厘米,界限清楚,可单发或多发,位于脑室、脑实质或脑池内,增强扫描多无囊壁强化,个别病灶可有明显占位征象。 混合型: 上述2个或2个以上表现,影像表现(MRI),囊泡期: MR平扫显示囊虫呈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楚,边缘锐利的囊状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在囊壁上可见等信号的点状头节影.囊状信号的数目多少不等,多发可弥漫分布.增强扫描虫体不强化,偶见头节强化.除脑实质外,还可显示皮下和眼眶内囊虫。 胶样囊泡期: 平扫囊虫T1

9、WI为低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囊壁上头节影消失.增强扫描可见囊虫呈环形强化。 结节期: 平扫囊虫T1WI为等,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钙化期: SE序列一般不显示钙化,GRE序列(T2*WI或SWI)显示钙化为低信号。,脑囊虫病:囊泡期,T1WI,T2WI,+C,脑囊虫病:胶样囊泡期,T1WI,T2WI,+C,+C,脑囊虫病:脑室型,+C,+C,+C,脑囊虫病:脑膜型,+C,+C,+C,脑囊虫病:大囊型,T1WI,T2WI,脑囊虫病:结节期,T1WI,T2WI,+C,+C,脑囊虫病:钙化期(CT),比较影像学,CT对钙化敏感;MRI对头节、小病灶、水肿、脑室内囊虫

10、敏感,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脑实质型 癫痫型:占脑囊虫病的50%,可有任何形式的发作类型,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多见。生存期间隔时间长,发作形式固定;蜕变期频率增多,发作形式多样,甚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静止期发作次数减少。10%可自行停止。 颅内压增高型:占47.4%。虫体多、免疫反应大,蜕变期颅内压急剧升高,可危及生命。,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脑室型 囊虫寄生于脑室内。占脑囊虫病的7%,四脑室囊虫侧脑室囊虫三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囊虫,寄生于四脑室的囊虫,临床上可出现Brun综合征。,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混合型 为上述四种形式的任意组合。以脑实质型与软脑膜型混合较常见。 亚临床型 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

11、免疫学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异常。,诊断方法,影像方法:大腿或小腿X线平片 头 CT 头MRI 免疫检测:ELISA法 组织病理:皮下结节或脑活检 大便镜检:查虫卵,囊虫抗体测定在脑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常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敏感性及特异性: 血清:敏感性85-87%;特异性:90-100% CSF:敏感性50%;特异性:65%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感染囊虫的数目 病变部位 囊虫感染人体的时间,血及脑脊液改变,血常规:大多数患者正常,少数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多。 CSF:压力可以正常或增高。细胞数可以增多,一般在10-100/mm3左右,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

12、大多正常。,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排除与其鉴别的其它疾病 血清和脑脊液囊虫试验阳性,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或有 炎性改变,特别是嗜酸性细胞增高 头颅CT或MRI显示囊虫影像学改变 患者来自绦囊虫病流行区,有粪便绦虫节片或食米猪肉史 具备上述4条以上即可诊断 或具备1、2、3或1、2、5或1、3、5条者亦可确诊,诊断标准,脑转移瘤 脑脓肿 结核球 脑弓形虫病 结节性硬化,鉴别诊断,一、杀囊虫治疗: 吡喹酮: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常用的剂量为120mg/kg,分6天(每天三次)口服。服药物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

13、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丙硫咪唑,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日15-20mg/kg,连服10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甲苯咪唑:常用的剂量为100mg,3次/d,连续三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治疗,二、手术治疗: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颅底粘连或脑脊液循环梗阻者脑室引流。 三、驱绦虫治疗: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2克,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四、对症治疗:抗癫痫,降颅压。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吡喹酮先从100mg,3次/d起用,如无不良反应,每次递增100mg,直至达到治疗剂量时再持续用6天后停用。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