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460704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故都的秋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故都的秋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故都的秋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故都的秋阅读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阅读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

2、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

3、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

4、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5、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故都的秋阅读答案,仅供参考: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 项分析正确,A、C、D 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 项正确,A 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 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3、A (A 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 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 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 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4.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答: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故详写故都旧院的秋。5.段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作者都有着怎样的心境?请据文意用三个关键词概括。答: 闲静 落寞 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