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392902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座-神经外科麻醉进展(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外科麻醉的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保国,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理想麻醉药的条件,能够降低脑氧代谢率; 保持脑血流(CBF)和脑灌注压(CPP); 保持足够的CBF组织代谢需要; 保持脑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及对CO2的反应性; 具有抗癫痫作用; 作用时间短,易于逆转等。,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都增加CBF,降低CMRO2,在一定吸入浓度范围内,CBF/CMRO2的变化与浓度大致呈直线相关。 扩张脑血管:氟烷安氟醚氧化亚氮七氟醚=异氟醚。在1.5MAC异氟醚和七氟醚对CBF几无影响。 在1.0-1.5MAC的麻醉浓度下,氟烷、安氟醚、异

2、氟醚和七氟醚分别降低CMRO2 25%、34%、50% 和50%。,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吸入麻醉药,七氟醚(sevoflurane) 无异味,可吸入诱导; B/G分配系数0.69,诱导迅速,易调节,苏醒快; 抑制CO2-MV反应和血压-血流自主调节,但较异氟醚轻,1.5MAC时仍能保持; TPR心输出量; 临床浓度不影响HR,高浓度HR(剂量相关性); 不增加肾上腺素的诱发心律失常作用; 强化肌松作用; 体内分解多,低流量(CO ; HR ; 不增加肾上腺素诱发心律失常作用; 强化肌松作用; 体内分解少; 遇干燥的吸附剂可产生一氧化碳; 对EEG的影响同七氟醚; 对ICP的升高作用强于七

3、氟醚。,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 如果PaCO2维持正常时,巴比妥类药物对CBF、CMRO2、CMRg 和EEG呈剂量相关性抑制。 作用顺序:巴比妥类药物脑代谢脑CO2 产生 脑PCO2趋于 脑血管收缩CBF和脑血容量(CBV) ICP 。 对缺血或缺氧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因严重缺血已造成脑功能活动消失时,则无保护作用。,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依托咪酯: 收缩脑血管,呈剂量相关性降低CBF、CMRO2 和ICP。 CBF对CO2的反应性良好,脑能量状态正常。 与钙通道阻滞剂一样,对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轻微。 是神经外科手术较好的全麻诱

4、导药。,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氯胺酮: 氯胺酮麻醉中,CBF的自身调节机制完整,脑血管对PaCO2变化的反应性增加约60%。 对脑血管具有直接扩张作用,能迅速升高CBF。 促进脑代谢,增加CMRO2。 镇痛效应强,而对呼吸无明显的抑制作用。适用于术中需要保留自主呼吸的脑干手术。这是其它麻醉药物无法替代的。,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安定类: 能降低CBF和CMRO2。 CBF对PaCO2 变化的敏感性轻度增加。 在无呼吸抑制的情况下不增加ICP。 异丙酚: 呈剂量相关性降低CBF和CMRO2。对ICP无影响或降低作用。 抑制细胞外Ca+内流,有脑保护作用。,麻醉药物

5、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静脉麻醉药,神经安定药: 降低CBF,但对CMRg和CMRO2影响较小。 氟哌利多和芬太尼合用时,脑血管对PaCO2的反应降低,CBF和CMRO2 分别降低50%和23%;轻度降低ICP。 -羟基丁酸钠: 用量增加,可出现代碱,脑血管收缩,CBF和脑氧代谢降低,而且减少的速度前者快于后者,故可造成暂时性、相对性脑缺血。 使脑内多巴胺合成加速、代谢减少,继而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麻醉性镇痛药,吗啡: CBF轻度下降,CMRO2中度降低,CBF的自动调节机制完整。 芬太尼: 对CBF和脑代谢的作用明显受复合用药的影响。单独应用时,对CBF和CMRO

6、2无明显影响或CBF呈轻度增加。 舒芬太尼: 对CBF和CMRO2呈剂量相关性抑制。随剂量增大,脑电图观察癫痫发生率也增加。 阿芬太尼: 脑血管对PaO2、PaCO2和MAP变化的反应性影响很小,脑血管自动调节的上、下“阈限“与对照值无明显差别,但CMRO2降低。,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麻醉性镇痛药,雷米芬太尼(Remifentanil) 高选择性受体兴奋剂; 快速被组织及血浆酯酶水解,代谢快,可控性强,调节方便; 作用强度略强于芬太尼,但维持用量较大; 剂量相关性呼吸抑制,无组织胺释放作用; 中枢性降低血管运动张力,同时刺激迷走神经核,大剂量时可引起心动过缓和轻度低血压; 对ICP无明显

7、影响。,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于20分钟内静脉滴注750 mg,对人的CBF动力学无影响。 利多卡因:除具有突触传递抑制作用外,还具有膜稳定作用,从而降低膜离子泵负担和CMRO2。据此认为利多卡因可能较巴比妥类具有更强的脑保护作用。利多卡因不降低脑内能量,也不引起无氧代谢活动。,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肌肉松弛药,直接作用:肌松药不能通过BBB,对脑血管无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肌肉松弛可降低CVR和静脉回流阻力,从而使ICP下降。 肌松药的组胺释放作用,可使CBF在10-20分钟持续增加。 潘库溴铵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在CBF 自动调节机制损害和颅内病变病人,可明

8、显增加CBF和ICP。 琥珀胆碱引起的骨骼肌成束收缩,可增加CBF1.5倍,并持续15分钟。在CBF增加的同时伴ICP升高。脑电图显示有唤醒反应,可能系肌梭的传入兴奋所致。,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全麻是一个复合状态,由四部分组成: 神志消失:机体暂时失去思维、记忆和回忆功能; 无疼痛:机体无疼痛的感觉; 骨骼肌松弛; 无明显的应激反应:机体对伤害性及非伤害性刺激暂时失去反应或反应明显减弱。 全麻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 理想的麻醉诱导应具备如下条件: 诱导迅速,给药后神志在1-2分钟内消失,病人对插

9、管过程无记忆; 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较轻; 下颌松弛充分,声门完全开放,利于气管插管; 无明显的气管插管反应(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颅内压升高、呛咳等)。 镇静催眠药+克服插管反应用药+肌肉松弛药。,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 镇静催眠药+克服插管反应用药+肌肉松弛药 芬太尼48微克/kg、维库溴胺0.1 0.12mg/kg、硫喷妥钠68 mg/kg或异丙酚2 mg/kg或依托咪酯0.40.5 mg/kg,肌肉完全松弛放置喉镜时静注艾司洛尔1 mg/kg,显露声门后,咽喉及气管内喷雾1丁卡因2 ml,然后行气管插管。力争整个插管过程在20秒内完成。 如果

10、插管困难,每次操作不要超过20秒。需要时加用艾司洛尔30-50 mg和尼卡地平0.5 mg。,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麻醉维持 吸入维持: 1-1.3 MAC吸入麻醉药。推荐1MAC。 癫痫病人要避免吸入安氟醚。 N2O有增加CBF和CMRO2、脑兴奋、扩张脑血管、增加颅内压等作用,不适合用于神经外科手术。 静脉维持: 与静脉诱导合用,呈全凭静脉麻醉(TIVA)。 将镇静催眠药、镇痛药、肌松药、应激反应抑制药灵活联合使用,达到所需的麻醉状态。,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理想的TIVA药物应具备如下条件: 易通过血脑屏障,与受体特异性结合效价高,作用部位-血浆药物平衡时间短,作

11、用起效快; 持续时间短,量-效直线相关,连续给药,可调性强,代谢产物无作用; 无蓄积作用,作用消失迅速而干净; 对脏器功能影响小,无毒性作用。 常用的TIVA方法: 持续短效止痛药,间断中长效镇静药; 持续短效镇静药,间断止痛药; 持续镇静、止痛,间断调节; 持续镇静、止痛,间断血管活性药。,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TIVA的主要优点: 可吸入高浓度O2,对于脑缺血病人较好; 心血管抑制较轻; 不需吸入麻药的设备,可用于战时、贫穷的地区; 对N2O、吸入麻药禁忌者可用; 无诱发恶性高热的危险;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 空气污染小。 静吸复合维持:低浓度(0.5-0.8 MAC)

12、吸入麻醉药与小剂量静脉镇静催眠药及镇痛药复合,可以取长补短,常用于神经外科麻醉。,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麻醉苏醒 要求迅速而平稳,利于神经功能的观察。 避免吸入麻醉苏醒过程的副反应如高血压、精神症状、兴奋不安、寒战等。 为了防止麻醉后恶心呕吐,减少误吸的危险性,麻醉前可给予抗酸药。 保证通气量,防止二氧化碳过度蓄积。 避免剧烈的呛咳。,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术后需要保留气管导管的情况: 脑干实质及邻近区域手术后有呼吸功能障碍者; 有后组颅神经损伤出现吞咽困难或/和呛咳反射明显减弱者; 颈段和上胸段脊髓手术后呼吸肌麻痹或咳嗽无力者; 严重颅脑外伤伴有脑脊液鼻漏或/和口鼻出

13、血者; 经蝶窦垂体手术或经口斜坡手术后压迫止血或渗血较多,而病人没有完全清醒者。 其它原因的呼吸功能不良术后需要呼吸机支持者。,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优点: 循环功能稳定,周围组织灌注良好; 可使颅内压下降; 降低脑耗氧量,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 术后苏醒快,苏醒后仍可耐受气管内导管,安静而不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 适应证: 病人合作的短小手术:如颅骨成型术、清创缝合术、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凸面颅内肿瘤切除术等。,常用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 针刺镇痛辅助麻醉,方式: 针刺或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 复合局麻镇痛:对合谷、鱼腰、风池穴位给予2Hz和100Hz的交替刺激,辅以

14、氟哌啶-芬太尼合剂,用于开颅手术效果较好。 复合全麻:TAES和全麻复合,可以减少全麻药用量30-50%。 优点: 取长补短,强化镇痛,减少副作用。 电刺激复合全麻时,利于观察肌松作用。,神经外科麻醉监测方法 基本监测方法,心电图 无创或/和有创血压 脉搏血氧饱和度 胸前听诊器 呼末二氧化碳 体温(食道或鼻咽部) 血色素或红细胞压积,神经外科麻醉监测方法 特殊监测方法,脑电图 诱发电位(听觉或/和体感) 中心静脉(右心房、肺动脉)置管测压 心前多普勒 食道听诊器 食道超声心动图 脑血流(CBF) 颅内压 脑代谢 血浆渗透压,神经外科麻醉监测方法 脑血流监测,测量方法: 133xenon(133

15、氙):定性。 Stable xenon-CT:定位和定性。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sed tomography (SPECT):定量和定性。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通过测定大脑中动脉直径和流速变化来评价脑血流。术中头位的变化对精确度有一定影响。CBFV也可用于手术中直接监测主要脑动脉。 Functional MRI:活动和用药前后的相对变化。 脑血流图:定性或相对变化。 激光多普勒:脑局部血流,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神经外科麻醉监测方法 脑血流监测,正常值:4050ml/100g/min. 意

16、义: 绝对值:判断有无脑缺血。脑外伤后最初6h内即有30%病人有CBF下降(CBF约18ml/100g/min),然后回升,甚至超过正常。 估测脑血流自动调节和CO2反应性:严重脑外伤,2/3病人自动调节受损;轻中度脑外伤,25%受损。 指导过度通气治疗:过度通气使总的CBF下降,而缺血局部CBF反而增多。 判断SAH的脑血管痉挛。,神经外科麻醉监测方法 颅内压监测,方法 腰部脑脊液压测定:方法简单,校正及采集CSF容易。 硬脑膜外ICP测定:通过气体压力传感器或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放置在硬脑膜外,多用于术后监测。 硬脑膜下ICP测定: 脑室内置管测定ICP:将导管置入侧脑室内,传感器的零点与外耳道水平进行测定。 脑实质内ICP监测:采用光导纤维导管通过钻孔插入脑实质,压力通过导管末端光反应膜的运动被感应,通过数字或类似方式来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