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92456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第一课时教 案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2、理清思路。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意义。【教学课时】4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

2、课,简介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 年发表的代表作阿 Q 正传成功塑造阿 Q 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代表作:十六部杂文集,三部小说集,两部散文集(见) 。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

3、小说和散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 ,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选自他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二、介绍写作背景192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政府摇摇欲坠。3月 12 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 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 ,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 48 小时内即 18 日午前作出答复。8 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

4、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 47 人,伤 123 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 ,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 “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 ,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 4-9 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写了死

5、地 、 可惨与可笑等。4 月 1 日,他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朗读,画出重点字词,考虑课文分几个部分。2、字词学习。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菲()薄浸渍()桀骜()黯()然赁()屋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形近字词:创造、创伤;攒射、积攒;通牒、碟片、谍报、喋血、蝴蝶;编辑、揖、通缉、舟楫;和蔼、暮霭;必须、必需;爆发(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侧重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等) 、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洪水等)。3分析总体思路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 ,它和一般传记文是否一样?明确:不,一般传记是写一个

6、人,本文是鲁迅先生借刘和珍,写一群青年为国为民,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二是一般传记是突出某人某性格、品格、才能等,本文非重事。课文 7 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明确: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第二件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 “不为势利所屈” ,对母校的前涂“黯然至于泣下” 。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第 1、2 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由和目的。第 6、7 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概括总结,板书:介绍写作缘由交待写作目的回忆认识过程抒写惊愕、义愤叙述遇难

7、经过总结经验教训热情讴歌赞颂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重心不在记事而在于议论抒情,情感悲(青年)愤(恨敌人)为主。四、研习第一部分1、讨论: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明确: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也让人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8、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2、本文不是一般记念,不为刘和珍立传,开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 ,其中有何深意?明确:提示:民国应该是为民的,而这里政府却屠杀人民,故这里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说明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也蕴含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号召人们对中华民国不能抱幻想,必须正视现实,起来斗争。3、仅仅是因为程君的要求,我才写本文吗?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些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3 次提到(注意 3 次的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9、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句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句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句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思考:“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

10、有”写出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 ,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 ,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 。(归纳:写作原因有 5 点:程君要求+此处 3 点+总结经验教训) 4、讨论:开头写缘由是常见的思路,但作者在此反复说缘由又有何作用呢?明确:写出了各方力量的反应正面:在纪念并没有被吓怕而屈服;反动派:诬蔑;市民:忘记淡薄。将各方面的反应都呈现出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敌人的愤恨和对同志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