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92412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课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共三教案设计共三 课时课时一、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2.学习本文通过叙事和描写客观记叙历史和通过人物性格展示揭示时代矛盾的写法。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顾、举、谢、见、绝、以、穷、为、乃、私;通假字:淬、振、见、卒;古今异义词:涕、币、穷困、假借等。二、课堂设计: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通过读悟结合,引导学生边读边析,逐步认识,边读便体会,领悟详略,对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以引导提示。2教学方法,在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探究思考。三、教学时数二教时四、教学过程第一教

2、时(一)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二)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战国策: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2人物背景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

3、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公元前 227 年,秦统一天下大局已定,燕处北方小国,燕王为讨好秦,曾将太子丹送秦为人质,秦遇之不厚,燕太子丹逃回,公元 228 年,秦将王翦攻赵后直逼燕境,太子丹为抵抗秦的进攻,也报当年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刺秦。二、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背景。2对照注释,初读课文。3教师引导学生悟读课文。第一段:交代了形势,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为后文铺垫。重点词语:

4、北略地。北:向北,名词做状语。略:掠夺。第二段:交代了行刺的缘由。重点词语:岂可得哉?岂哉:固定结构,表反问语气。微:无,没有。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私:自己的(事情) 。第三段:荆轲激樊於期献头。对比:燕太子优柔寡断,荆轲办事果断,敢作敢为。樊於期义勇刚烈、轻生重义,视死如归,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决绝,善于辞令,工于心计。重点词语:私:暗地里,私下。深:刻毒。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转折。可以:可以用来。见陵:被陵辱。乃,语气副词,表转折。第四段:太子丹悲痛。重点词语:函:盒子。这里名词

5、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第五、六、七、八、九段:刺秦前的准备。续写了荆轲刺秦的准备工作以及易水诀别的情景。重点词语:淬:使动用法。为:准备。迟:认为迟缓。形容词意动用法。所待:所等待的人。所字结构。以:通“已” ,已经。顾:回头看。第十至十七段:刺秦王的情况。重点词语:遗:赠送。诚:实在。闻:使知道,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介词,按照。谢:道歉。少:稍微。假借:宽容,原谅。既:已经。因:连词,于是。卒:通“猝” ,突然。乃:仅,只。股:大腿。所以:的原因。第三课时:思考探究:送别研读:.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2音乐描写

6、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秦廷行刺研读:作者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

7、持?逐提” ,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 ,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 “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 ,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 ,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 , “群臣惊愕” , “尽失其度” ,“不知所为” ,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 ,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

8、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 “报将军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 ,仍然一往无前, “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