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90254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课件中图版必修3(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第二章 动物稳态维持及其意义,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情景导入,课堂互动探究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热点考向示例 洞察考向 探规寻律,随堂达标检测 随堂反馈 全面提升,栏目索引,1,1.体液与内环境的关系,课堂互动探究 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答案,细胞与内环境,【基础梳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2.内环境的作用 机体的内环境是 与 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中间环节。,答案,思维激活1 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有什么区别?,提示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部,是红细胞细胞内液的主要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正常含量为6080 g/L

2、,它是细胞外液中的成分。,体内细胞,外界环境,1.内环境及其成分的关系: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其各成分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合作探究】,2.内环境各种成分的比较,拓展延伸 血浆的主要成分,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4.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内环境的“内”是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高等动物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情况如下:,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注意区分三种环境(极易混淆,重点记忆),巩固1 下列各项中,能看做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

3、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子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尿素进入膀胱中,解析 A、B、D项中,所处位置分别是生殖腔、胃液、尿液,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C项中胰岛素经注射进入血浆,可看作进入内环境。,C,解析答案,1.概念: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 的状态。 2.血液pH: 。 3.内容:除了血液pH以外,内环境的温度、血糖含量、水的含量、无机盐离子浓度等也要保持相对稳定。 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的 和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答案,2,内环境的稳态,【基础梳理】,相对稳定,7.357.45,形态,必要条件,功能,思维激活2 为什么给患者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4、营养不良时为什么会出现水肿现象?,提示 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如果NaCl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就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的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更多地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造成水肿现象。,答案,1.概念的理解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不是一种恒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变化。 (2)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等共同调节下,通过循环、呼吸、泌尿、皮肤等器官系统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合作探究】,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5、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是细胞代谢所需的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必要条件。 (3)正常的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4)内环境中积累过多的代谢产物如CO2、尿素、氨等,会使机体中毒。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以及某些生理活动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下表所示。,拓展延伸 血液pH稳态的调节 正常人血液pH在7.357.45之间。如图为缓冲物质H2CO3/NaHCO3对血液pH的调节过程:,巩固2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

6、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 缺氧状态下的长时间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无氧呼吸加剧,细胞内乳酸积累,从而导致血液pH降低,此时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中的碱性成分(NaHCO3等)发挥作用,以避免pH的进一步降低。,B,解析答案,返回,热点考向示例 洞察考向 探规寻律,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血浆蛋白 葡萄糖 纤维素 血红蛋白 激素 尿素 A. B. C. D.,【例1】,思维导图与答案,示例一 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思维

7、导图,B,反思总结,反思总结,内环境组成的知识常以不同形式考查,但只要抓住问题的根本就能轻松解决。判断是否为内环境组分,最根本的标准是有无细胞生活于其中,消化液、泪液、尿液、体腔液等都没有细胞生活于其中,所以不是内环境;细胞内液也不属于内环境。,如图所示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的运输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示例二 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例2】,(1)图中构成结构A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用字母表示)。图中B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_。,(2)试用图示表示ad四者的物质交换情况。 (3)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细

8、胞的途径是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层生物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阶段。,思维导图,解析答案,返回,思维导图,解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搞清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图中各部分名称:,四种液体中只有d(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ad四者的物质交换情况:,(3)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细胞利用的途径:,答案 (1)a、b 毛细淋巴管 d (2) (3)abd 6 三,返回,1.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唾液、尿液等也属于体液 B.细胞内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外液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

9、间要进行物质交换,随堂达标检测,1,2,3,4,解析 唾液、尿液不属于体液。,A,解析答案,5,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分泌小泡和氨基酸 A. B. C. D.,解析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分泌小泡是结构,不是物质;血浆、组织液、淋巴及其中的O2、CO2、葡萄糖、激素、氨基酸等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解析答案,1,2,3,4,5,3.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指出该图中箭头表示的物质错误的是( )。,解析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部分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因此B、C正确。

10、部分白细胞可以通过变形到达组织间隙起防御作用,但红细胞则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D,解析答案,A.中性粒细胞(白细胞) B.组织液 C.水 D.红细胞,1,2,3,4,5,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C.外界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解析 内环境不包括细胞内液。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只有剧烈变化才有可能破坏稳态。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B,解析答案,1,2

11、,3,4,5,5.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_方式进行的。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_形式进入消化道。,答案,单纯扩散,脂质,A、B、D,消化液,1,2,3,4,5,(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所示之外,还应有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_。 (5)过程c和d依次表示_作用和_作用。 (6)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答案,汗液的分泌,毛细血管壁,双向,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大分子蛋白质,1,2,3,4,5,课堂小结,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