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387647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后伴随症状中医治疗(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风后伴发症状的中医治疗,气血逆乱,肝火、心火,上犯于脑,虚,火,风,痰,气,血,中风病的概述,阴虚、气虚,肝风、外风,气逆,血瘀,风痰、痰湿,中经络 中脏腑,心,肝,肾,脾,病位在脑,本:脾肝肾亏虚、气血衰少,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机逆乱,本虚标实,有无神识昏蒙,中风病的概述,中西结合 尽早治疗,中药针灸 综合治疗,治疗康复 功能训练,二级预防:发过病降低复发(病因、抗凝、认知障碍、抑郁等预防),中风病目前的治疗途径,一级预防:发病前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烟酒、饮食、体重、锻炼),中风病急性期后中医治疗思路,中风病进入恢复期后除了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蹇涩等症,

2、还有最为顽固的内科病症:不寐和便秘。二者长期困扰患者,影响康复效果,甚至引发再中风,开塞露和安眠药的临时治疗是不够的,临床当引起足够重视,发挥中医的特长。 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中药、针灸对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有良好的疗效,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治疗方法。 中风急性期后患者多以本虚为主要矛盾,是中医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时期。,针药治疗中风病的理论指导,1.调治中气 2.调养气血 3.温寒降热 4.调平阴阳 5.预后初判 6.疾病特点,1.调治中气,(脾胃)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机。中风患者临床常见有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表现,可从中气调理,中气运转复常,三焦畅通,则浊气可降于下,清气可升于上,上热(如口干、眠

3、差)下寒(足冷膝痛、下肢乏力)症状就会消失。,2.调养气血,左病理血气,右病理气血。 气机:肝脾左升,肺胃右降。升降一旦失常,相对来讲:左侧病常由气郁血瘀,右侧病多因湿滞痰阻。 一般来说: 左病以理血(治阴)为主,佐以理气。 右病以行气(调阳)为主,辅以化湿(痰)。,3.温寒降热,人体不同部位寒热不均衡,多因气血不能畅行。气血郁则生热,气血不及则觉寒。中气痞塞,中焦不通,气机逆乱,气血升降运行失常故寒热生。治当梳理中气,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人体寒热自调。治以温下清上为法,恢复人体上清下温的生理机能。,4.调理阴阳,中气调之不行,可从阴阳下手。中气亏耗较甚者,若难调理脾胃取效,则可从任督调理阴阳,

4、激发生命原动力。以温阳或敛阴为法,因其寒症、热症可分别配合用四逆汤加减、六味地黄汤加减以调理阴阳。,5.预后初判,1.男病右、女病左侧为顺症,病浅多易愈;男病左、女病右侧为逆症,病深多难治。相对而论:男子血盛气弱,女子气盛血 弱; 故男以血为本,女以气为本。常言”男左女右”道理在此。2.舌不能转而喑者,大拇指内叩难展者,较难治。脾肾经脉络舌根,连舌本。喑者,脾肾之气不能上达于舌本。脾肾伤则五脏皆受损,故难治。大指为肺经所主,大指内扣急紧为肺气竭,浊气不降,郁为肺热,使萎痹难解。本病则多不易复,标病则常易愈。,6.主要病理及治疗特点,1.患者常伴有情志失调。患者常有恐惧失落,郁怒沮丧,悲伤自闭情

5、绪。治疗上需经常进行疗效评定,告知疗效进度,促进树立信心并积极主动锻炼治疗。中医应注重疏肝解郁治疗。 2.中风病急性期后,患者多气血耗伤,脾肾亏虚,中医治疗应注重扶正固本,中气易调,肾精难补,治本当先以调脾胃为主,促进后天之本的恢复。 3.因其病机为气机逆乱,病性为虚多实少,临床表现多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故治疗上,见热象宜降不宜清,见实象宜消不宜攻。,针药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方法论,治疗方法论:针通经络,药调脏腑。 针灸对经络肢体病症,取效迅速,尤其对影响康复的痛症疗效迅速。 中药口服直达脏腑,调理人体内部气机运行疗效直接。 二者配合对中风病的治疗有标本兼治,缩短康复时程的作用。,1.睡眠障碍(

6、不寐),病因病机 1.外感病因:感受外邪,营卫运行失常。 2.情志所伤:病后恐惧、抑郁、沮丧、绝望,心胆虚怯,肝气郁结,气机失调。 3.饮食不节:饮食衰少,胃气失和。-特别注意现代的药物与食物:咖啡因、香烟、酒精、类固醇、苯丙胺和其它刺激剂、提神的抗抑郁剂、中枢性肾上腺能阻滞剂和支气管扩张剂等都能影响入睡和持续的睡眠。 4.病后、年迈:气血衰少;肝肾不足;心肾不交;神魂失养。 5.疼痛。,病机及治疗特点,实:浊阴上逆,郁而化热,扰动神明。 虚:虚阳上浮,神失所养,神气浮越。 病机关键:中气失运,阴阳反作。 治疗关键:守护中气,调畅肝肺。中气为一身阴阳之枢纽,中焦通行,则升降渐复。,辩证论治,1

7、.肝阳上扰 主症: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寐 兼次症: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苦便秘 舌象:舌边尖红,苔黄 脉象:弦(细)数,按之无力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水中疏木:加柴胡、白芍;肉桂) 【辩证要点】 不寐肝火表现舌象脉象,辩证论治,2.痰热扰神 【症状】 主症:心烦不寐。 兼次症: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头重目眩 舌象:舌红苔腻微黄 脉象: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辩证要点】 不寐+痰热表现舌象脉象,辩证论治,3.心脾两虚证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 兼次症:心悸健忘,纳少神疲,头晕目眩,腹胀便溏面色无华 舌象:舌淡苔薄 脉

8、象:细无力 【治法】补养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可合逍遥散) 【辩证要点】 不寐+气血不足+舌象脉象,中药常用加减,【加减】 气虚:黄芪、苏条参、白术 肝郁:香附、郁金、柴胡 血虚:当归、酸枣仁 易惊恐:重镇药 痰浊:半夏(半夏秫米汤)、紫苏。 虚热:知母、竹叶。,针刺等疗法,1.针刺(三部取穴法:头颈、腹部、(四)下肢)基本取穴:百会(透神聪)、神庭(透上星);中脘、关元,照海(单侧)、申脉(单侧)。(从奇经八脉治)加减配穴:肝阳:风池(横刺透风府),太冲(斜刺透涌泉);痰热:百会、丰隆;心脾:神门、太白、印堂。针刺时间:下午为佳,太阳经主时佳(13-17时).激发太阳经气,使阳

9、气能“破门而入”(晴明)潜于阴分而寐。 2.其他常用的有中药熏洗双足、耳穴贴压等,有较好的疗效。,3.排便困难,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气机郁滞; 久卧(坐)少动中气亏虚,传导不行,糟粕不降。 3.胃肠积热,热燥津亏,大肠失润。 4.汗多伤阴;血虚津衰; 气血亏虚,阴津匮乏。素体阴虚等造成大肠失润。,病机及治疗特点,实:内积郁而生热,耗阴化燥。 虚:气机推动无力,糟粕滞留。 病机关键:中气失运,积热化燥(阳明:阳结)或寒湿凝滞(太阴:阴结),腑气不降。 治疗关键:先去燥结,健运中气,养血(肝脾)降气(肺胃)。,辩证论治,1. 阳虚便秘(阴结) 主症:大便艰涩,呈深褐色,或不甚干,或如羊屎,足膝畏冷。

10、 兼次症:纳欠佳,口不渴引或口干不欲多饮,小便清。 舌象:舌质淡胖,苔厚腻或少苔。 脉象:脉沉。 【治法】温阳通便 【方药】济川煎加减;苁蓉通便口服液。 【辩证要点】 大便困难阳虚表现舌象脉象主要证候。,辩证论治,2.阴虚便秘(阳结): 主症:便秘,便硬如石,口咽燥热,面红体瘦,四肢燥热。 兼次症:烦躁潮热, 或有口苦,口渴欲饮,小便黄。 舌象:舌干红少苔。 脉象:脉细涩而数。 【治法】补血养阴,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汤合四物汤加减。 【辩证要点】 大便困难阴虚表现舌象脉象。,辩证论治,3.胃肠积热 主症:大便干结,数日未行,腹部胀满、按之作痛。 兼次症:口干,口臭。 舌象:舌苔黄燥。 脉象

11、:脉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健脾养胃。 【方药】调胃承气汤先去积,四君子加减调理。 【辩证要点】 大便困难胃热表现舌象脉象主要证候。,中药常用加减,大便久积:合番泻叶(6-10克)焗服。 气血亏虚:加当归、白术(20-50克)。 胃火上盛:知母、黄芩。 脾胃湿盛:薏苡仁、生姜。附:气虚秘经验方:白术30克,紫菀12克,枳壳10克.(脾肺肝论治),针刺等疗法,1.针刺常用取穴:百会 、风池(左); 天枢(双);足三里(右)、内庭(右)。(病在中:用中担下截法) 配穴:阳结:曲池、血海;阴结:三阴交、支沟。 针刺时机:早餐后,上午针刺效佳。 2.其他:腹部埋线对长期便秘治疗有较好疗效。,小结,中风病特点: 多上热下寒、上实下虚。 治疗: 便秘不寐等慢性并发症当引起重视。 1.治本当以调脾胃为先,则人体寒热不均易和。调治气机逆乱,亦当从中气枢机入手。 2.注重疏肝解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