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81100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其检验标准,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实

2、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

3、、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在古代,农牧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及后来航海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建筑、手工业以及战争需要产生了力学;,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4、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对新动力的需要,出现了蒸汽机,又推动了动力学、热力学、机械学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发展,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实践需要推动的结果。,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要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望远镜,伽利略不能发现银河系由无数恒星组成(1608)。,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显微镜,胡克不能发现细胞(1665)。,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粒子加速器,人类不能深入研究物质结构,不能发现新的粒子。,粒子加速器,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5、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古往今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实践的需要。古代数学的产生,满足了丈量土地等的需要;近代,蒸汽机技术、电磁理论的出现,满足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主义认为,认

6、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是人的主观自生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物是感觉的复合。” 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明(南宋) “生而知之。” 孔子,(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直观映射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客观性。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

7、在,而且能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同样,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即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发展。,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

8、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一次能动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要经过两个阶段: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人的感性认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心理活动,它始终同实践相联系,同人所特有的思维活动相联系,因此才有可能最终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表浅性是其突出特点。感

9、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2、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逻辑思维形式。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运用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以及进一步形成概念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过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4、要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能力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有些非理性因素也有消极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

1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被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认识的循环与发展,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形式上表现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表现为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深化,认识与实践结合的关键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

12、东,(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相一致。,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是具体的统一,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所谓历史的统一,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是历史的统一,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具体过程时,主观认识就应随之而转变,否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就会落后,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右倾,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是历史的统一,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

13、向另一具体过程过渡的条件还不具备时,人们硬要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脱离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会犯冒进的错误。左倾,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是历史的统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 实践是历史的统一,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三)真理与谬误,(一)真理及其客观性,1、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2、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人们对

14、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真理的客观性,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作为检验真理正确性唯一标准的实践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却是主观的。真理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论,是精神现象。,真理的客观性,要明确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和真理内容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客观性的区别与联系。不能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事物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事物;也不能因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否认真理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15、性,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客观性,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近似的。从广度看,任何真理只是部分地反映客观世界。从深度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某种程度,是近似正确的反映。,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

16、关系。,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我们要反对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相对主义的表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 真理,互相渗透、互相包含,近似性、 有条件性,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从广度和深度上看,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解放思想,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客观相一致,检验真理标准的只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