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8380993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17.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胰胆管系统与肝脏胰腺影像检查与诊断(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及诊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妙玲,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及消 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 小肠、结肠和直肠;消化腺包括肝脏、胆道 系统和胰腺,脾脏因与消化道比邻,也纳入 其内。消化系统分为三大部分:胃肠道、胰胆 管系统及实质性脏器。,胰胆管系统,组成:肝内外胆管、胆囊、胆囊管及胰 管。 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病,检查方法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腹部平片、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胆囊造影、 经皮肝穿胆道造影、T-管造影、内镜胆道造 影(ERCP)、CT检查、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Plain film gallstone,O

2、ral cholecystography,餐前、餐后,T- tube cholangiography,ERCP,PTC,正常胆囊CT平扫及强化扫描,正常肝外胆管的MRI表现,MRCP(magnetic resonace cholangiogrphy) 成像原理:选择较长的有效回波时间(effect TE), 使含有大量活动质子、具有较长T2的胆汁在获得的重 T2WI上呈高信号,肝实质和周围软组织由于T2较短, 呈低信号,血液由于流空现象呈低信号或无信号。通 过对原始图像经最大强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 示(SSD)等技术后处理,便可获得不同方位、不同 角度与ERCP相似的二维及三维图像。,

3、适应症:胆道系统的梗阻性病变,如肿 瘤、结石、炎性狭窄及胆道系统正常变 异的显示。,MRCP(magnetic resonace cholangiogrphy) 检查前的准备:检查前常规饮食8-12h,有利于胆囊 的良好显示,可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的影响;检查 前10-20min肌肉或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0mg,可以减 少胃肠道的运动伪影;检查前训练患者屏气;有大 量腹水、胃肠道积液明显者,图像质量欠佳。,MRCP肠道准备优差对照,MRCP病变部位不同所致图像质量的不同,图1肝门部胆管癌,图2肝内胆管癌,图1,图2,MRCP胰胆管的正常表现及变异,胆道系统的常见病 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

4、结石 胆囊癌 肝外胆管癌,急性胆囊炎,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囊壁3mm,胆囊增大,直径5cm,胆囊周围水肿,少数有胆囊窝积液,表现为胆囊窝周围肝实质低密度影。,少见类型: 气肿性胆囊炎,胆囊内、胆道内、胆囊壁间及胆囊 周围可有气泡和线状气体影; 出血性胆囊炎,除胆囊壁增厚,囊内结石外,胆囊 血性内容物。,急性胆囊炎C T平扫,胆囊增大,边界模糊。,急性胆囊炎CT扫描:胆囊壁增厚,边界模糊,胆囊内及胆囊壁积气,胆囊或胆管结石,胆结石的成分:胆固醇、胆色素、钙 X线片或CT表现:胆囊或胆管内高密度影;胆囊或胆 管内低密度影;可合并胆囊炎、胆管炎表现。,MRI表现: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信号缺失

5、,呈低信 号或无信号,偶然情况下可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 号,但在MRCP均表现为充盈缺损,易于显示。,不同类型的胆结石及胆管结石,ERCP:Stones in common bile duct,MRCP胆总管下端结石,MRCP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炎,MRCP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胆囊癌,胆囊是肝外胆道癌的好发部位,胆囊癌临床治疗效果差,应得到临床重视。胆囊癌与胆结石间的发病率有一定关系,85以上的病人合并胆结石。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女:男为3:1。,病理:多发生于胆囊体部和底部,偶尔亦见于胆囊颈;多为腺癌,可分为浸润型和乳头状型。,CT表现:根据其形态的改变分为3种

6、:胆囊壁浸润增厚型、腔内型和肿块形。壁的增厚多为局限性不规则性,少数表现为胆囊壁的均匀增厚,与炎症难于鉴别,但胆囊壁增厚大于1cm者应高度怀疑胆囊癌。,腔内型主要表现为突向腔内的肿块,可有宽而不规则的基底和呈草莓样,蒂难以观察到,胆囊壁正常。肿块型表现为胆囊区的不规则肿块,胆囊的基本形态消失,晚期胆囊癌多呈这种表现。注意胆囊周围脂肪层的消失。并发症 肝内外胆道的梗阻,胆囊壁浸润增厚型,肿块型伴肝内胆管扩张,肿块型伴肝内胆管扩张,T1WI,T2FS,胆管癌,病理:大体形态分3型,结节型、侵润型和乳头型,以浸润性多见;按发生部位分4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癌)、肝门型、肝外胆管型和壶腹型,以肝门型常见

7、。影像学表现:直接征象:胆管壁的增厚和/或肿块,胆道的狭窄,肿块常较小,平扫难以显示,动态强化扫描有助于病变的显示;,间接征象:近端胆道的扩张及肝叶的萎缩;胆囊常缩小,胆囊增大常提示胆囊管受侵及或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胆囊管。 MRCP:可很好的显示胆管扩张的程度和范围及梗阻的形态特点。胆管癌的胆管扩张多表现为中-重度扩张,扩张的胆管呈软藤状,个别呈囊状,截断区呈残根状。病变位置越高,发生梗阻就越早。,MRI: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结石,肝门部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致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及肝内胆管癌,消化系统实质性器官,消化系统实质性器官:肝、胰、脾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CT平扫、强化

8、MRI平扫、强化 CTA、CTV,MRA、MRV,原发性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病理分型:结节型(单结节、多结节)、巨块型(直径5cm)、弥漫型。特殊型 外生性肝癌(有蒂或无蒂突向肝外,位于肝包膜下); 小型肝细胞癌(中国肝癌病理协作组的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 3cm。,转移: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性转移(少见)。肝细胞性肝癌易侵犯血窦,在门静脉内及肝静脉内形成癌栓。合并肝硬化:HCC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很高,统计约占80左右,同时肝硬化患者中有2540合并HCC。,CT表现 平扫一般为低密度

9、,极少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钙化少 见;结节型边界清,有假包膜;巨块型坏死多见。 增强扫描:“快进快出”,门静脉、下腔静脉内可见 癌栓。 MRI表现 T1WI信号表现多样,大多数为低信号,少数 为等信号和高信号;T2WI90%为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较大的病灶中心常不均匀,因液化、坏死、出血、钙化 表现为更高或低信号。LAVA动态强化。,肝细胞癌MRI特征性表现: 脂肪变性TIW同、反相位可显示; 假包膜 TIWI对包膜的显示很敏感,直径3cm的肝癌,包膜 的出现率为70-80%,表现为肿块周围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号 带,厚0.5-12mm;,镶嵌征:在T2WI高信号的病灶内出现线状的低信号结构

10、,直 径3cm的病灶,出现率为83%。病理上为瘤内融合的有活力 的小结节被薄的隔膜或坏死分隔开来。整个病灶信号不均匀 ,呈“棋盘格”状的高信号; 肿瘤侵犯血管:血管受压移位,癌栓形成。,CT平扫:等密度病灶,中心密度更低,外周可见包膜,CT强化:快进快出,门静脉受压移位,CT强化:多结节型,快进快出,门静脉MIP及VR图,显示门静脉主干及下腔静脉癌栓,门静脉海绵变性,肝动脉VR及MIP图,图1显示肝内动静脉瘘,图2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图1,图2,镶嵌征,重T2表现更明显,肝右叶巨快型肝癌,肝内外门静脉癌栓形成,下腔静脉受压变形,肝右叶前下段肝癌肝内门静脉癌栓形成,T2WI,T1WI*+ FS,小

11、肝癌合并肝血管瘤正反相位 In Phase and Out Phase,动态增强扫描,层厚6cm,显示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细胞肝癌病灶。 3D薄扫,便于更小病变的检出。,门脉期,动脉期晚期,延迟期,转移性肝癌,病理 人体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至肝脏,最常见的为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转移癌的形态大小数目多变,以多个结节病灶较普遍,以肝脏表面分布为主,较少合并肝硬化。其组织学特征与原发癌相似。转移瘤可发生坏死、囊变、病灶内出血及钙化。转移瘤多数为少血供。病灶周围一般无假包膜。,CT表现 平扫 密度 低密度 等密度 高密度 病灶内的钙化 见于结肠粘液癌、胃粘液癌、卵巢癌 等 增强扫描 目的 提高小病灶

12、的检出率,了解血供情况。 1)病灶边缘强化:环形强化-特征性 2)整个病灶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少数富血供的肿瘤于动脉期强化显著 4)延迟扫描病灶强化消退,与肝实质密度差异最大 5)囊样改变 6) “牛眼征”,强化扫描时,病变中心为低密度,边缘强化,最外层密度低于肝实质,也有中心为高密度的 7)血管受侵少见,假包膜少见,常有原发肿瘤。,肝转移癌,CT平扫:结肠癌肝转移,结肠癌 肝转移,卵巢癌肝转移,胰腺癌肝转移,转移瘤特征性强化特点-环形强化,转移瘤特征性强化特点-环形强化,肝血管瘤,发病率:多见,Adam等统计占肝脏良性病变84 病理: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瘢痕组织, 偶尔见钙化;

13、极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 CT表现 平扫 低密度;增强扫描 “早进晚退”,裂隙状瘢痕未强化,中央瘢痕,与囊中对比,肝囊肿,病理 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 CT表现 低密度,不强化,急性胰腺炎,病因 胆源性 酒精性 ERCP等术后 感染性 药物性 代谢性等 病理 早期,胰腺间质充血水肿,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胰腺轻度肿胀。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出血坏死,呈局灶性或弥漫性,腺泡及小叶结构模糊不清,胰腺内、胰腺周围、肠系膜、网膜、后腹膜脂肪不同程度坏死。,CT检查的目的:协助临床诊断;了解胰腺炎的并发症,如出血、坏死、积液、脓肿、假性囊肿的形成等提供病变的程度、范围和定位方面的资料;胰腺炎特别是并发

14、症治疗前后的随访,协助临床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CT表现 按照病理发展过程,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单纯性胰腺炎:体积增大,弥漫或局限;密度减低;胰腺轮廓清楚和模糊;胰周积液;强化均匀一致。,CT急性单纯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体积的改变:明显弥漫性增大;胰腺密度的改变:与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水肿密度稍减低;坏死密度更低,接近于水;出血CT值升高;各种病理变化并存混杂密度。强化扫描坏死区不强化。,胰腺包膜的改变:胰腺的体尾部有一层菲薄的纤维薄膜,正常时CT不易显示。当胰腺炎时,包膜水肿增厚,可达1mm;当胰腺发生坏死,包膜下有积液时,包膜被掀起。

15、多见于胰腺体尾部的前面,后面由于缺乏脂肪不易显示。胰周的改变:胰周脂肪坏死液化;小网膜囊积液、胰源性腹水;左肾前旁筋膜增厚、积液;个别病例还可累及降结肠导致出血、坏死和穿孔,形成局部软组织块,颇似结肠肿瘤向外侵犯。,胰腺炎扩散的范围:右前肾旁间隙;肾周间隙;后肾间隙;经小网膜囊和静脉韧带进入肝实质;脾脏;经膈肌脚之间和裂孔进入纵隔;经横结肠系膜达横结肠;沿小肠系膜根部扩展。,并发症:(1)蜂窝质炎 蜂窝质炎由炎性肿块、硬结的胰腺和胰周坏死的脂肪结缔组织构成,由含蛋白酶的胰液外溢引起。CT上表现为胰周、小网膜囊、左肾前间隙大片不规则低密度软组织影。当蜂窝织炎穿破肾旁筋膜侵及肾周脂肪时,显示“肾晕

16、征”;当炎症蔓延至后肾旁间隙及后腹壁时,腰部皮肤变色Turner征。,(2)脓肿:坏死组织和蜂窝织炎均可继发感染形成脓肿。脓肿可位于胰腺内或胰腺外。病灶内的气体和强化扫描有助于脓肿的诊断。(3)假性囊肿:大约在病程的46周形成,为积液未能及时吸收,被纤维组织粘连包裹而成。可位于胰腺内或胰腺外,单发或多发,直径1-2cm至10cm以上,大多是单房,偶尔多房,可见分隔,囊壁厚薄不一,可强化。,(4)血管方面的并发症:门脉系统血管闭塞和静脉血栓形成;胰液或炎症侵蚀胰周血管,致其破裂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 (5)50%可并发胆道结石。,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颈部未强化,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小网膜囊及左肾前旁筋膜蜂窝织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腹膜后脓肿及左侧肾旁前及右肾前间隙积液,胰腺内的假性囊肿,急性胰腺炎假性囊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左侧腰大肌脓肿形成,F,61Y,急性胰腺炎治疗后3M,左后背部包块1M,巨大脓肿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