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实验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8367339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基础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态学基础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态学基础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态学基础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态学基础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基础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基础实验(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基础 实验,植物界的分门,植物界的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植物界,(隐花植物)孢子植物,(显花植物)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地衣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低等植物 (无胚植物),高等植物 (有胚植物),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褐藻门等八个门,真菌门等三个门,苔纲,藓纲,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植物分类的单位,植物界 Regnum vegetabile门 被子植物门 Aneiospermae纲双于叶植物纲 Dicotytednne目 毛茛目 Ranales科 毛茛科 Ranunculaceae属 黄连属 Coptis种黄连 Coptis chinens

2、is Franch,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七个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注:门以下单位有亚级单位,等级高低,从属关系,高,上,下,低,三、植物界的分类系统,孢子植物 (隐花植物),种子植物 (显花植物),能产生孢子,并且以孢子进行繁殖。,能产生种子,并且以种子进行繁殖。,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分化,构造上有组织分化,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合子发育时不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形成胚,低等植物(无胚植物),高等植物(有胚植物),实验一:高等植物类型与环境因子分析,一、 植物类群观察1孢子植物观察 (1)藻类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分布于世界各地,为低等植物。如水绵,它没

3、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器官分化,但具有细胞核和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真菌植物体只有少数原始种类是单细胞的,大多数种类的营养体都发展成为分技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每一根丝叫菌丝,组成一个植物体所有的菌丝叫做菌丝体。真菌均为异养植物,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如面包霉,是有细胞核并营异养生活的低等植物。,(3)苔藓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脱离水生进人陆地生活的原始类型。其植物 体都很矮小,通常为叶状或有类似茎叶分化。(4)蕨类植物其叶大型,叶脉有多种类型。在叶的下面或边缘聚生着许多孢子囊 群,或单独聚生成孢子囊穗。,2、裸子植物的观察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被果皮所包被,常见的裸子植物有: (1)苏铁科:

4、苏铁科的苏铁又称铁树,为棕榈状常绿乔木,茎不分枝,茎顶丛生大羽叶。 (2)银杏科 (3)松科 (4)杉科,杉科的代表植物:杉木大常绿乔木,叶为线状披针形,叶育具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叶在茎上呈螺旋状排列,在侧枝上常扭转为二列状,叶绿有钢锯齿,顶端尖锐。球果有短柄,略为卵圆形,果鳞革质,黄褐色,尖头卵形,各果鳞有种子2或3粒;种子扁平,长圆形。杉喜生于不太寒冷和不过热的地区,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5)柏科:柏科的侧柏为常绿乔木。小技扁平,分枝在一个平向上,鳞片状叶交互对生,紧贴在小技上,具有腺点。球果卵圆球形每个果鳞顶端有一反卷尖钩,每个果鳞含2粒种子,顶端一对果鳞无种子,种子无翅

5、。圆柏为常绿乔木。树冠呈尖塔形,具二形叶;针叶与鳞叶,针叶为三叶轮生,有两条气孔带;鳞叶交互对生。球果球形,紫黑色,具白粉。,3被子植物的观察 被子植物的种子是被果皮所包围,可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1)双子叶植物观察:豆科 ;樟科:取樟树或阴香以作樟科的代表植物。首先取其枝条观察,注意叶片的叶脉如何分布?是否三出脉?叶面有没有腺体?它们的枝叶是否有芳香味? (2)单子叶植物观察:禾本科,取小麦花序及花进行观察、其花小,而且与一般的花不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植物立地条件观察,进一步了解植物。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2)在阴生植物区观察,注意蕨类植物。(3)在

6、亚热带植物区观察,注意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湿生与旱生等植物的生长环境及其适应特征。 (二)方法,实验一:高等植物类型与环境因子分析,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化的地段作观察。 l)诃流湖泊沿岸地带:这里是由岸边到陆上高地地下水位逐渐降低,导致上壤及其理化性质渐变的地带。注意观察植物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逐渐变化的生态类型。 2)海滨或内陆封闭湖盆地区;注意观察土壤含盐量的逐渐变化和地下水位的影响。盐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等生态类型的相应变化。,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化

7、的地段作观察。 3)各种沙丘与丘间洼地地带:沙丘迎风坡和背风坡、中间平坦低洼地带注意观察土地。水热条件、化学性质的显著差异,导致植物种类和生态习性的差异。注意观察比较各生适应应类型的特征差异。 4)较高的山地:自下而上水热条件、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水分。粗骨性程度生境条件的明显变化,导致植物群落、植物优势种的相应变化、注镜观察比较其特征差异。,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l)生态序列法选择其一种或数种环境因子逐渐变化的地段作观察。 5)不同坡向的坡地(阴坡与阳坡):其光照和水热条件的差异会引起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可选择一个坡地或山丘。绕行一周,注意观察其生境条件和植物种类或生长状态随之相应

8、变化的状况。 6)在森林或防护林分布茂密的地方;用野外风速表、照度计测定林地内外各处的风速、光照强度的变化,同时进行各处植物种类更替情况和生长状况变化的观察比较.,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2)样线法 沿生态序列中环境变化显著的方向拉开3050m 的皮尺或测绳(样线),详细记录绳尺所通过植物的名称及植株生长的高度;以及生境的特点。样线长度视环境的变化、种类、密度等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宜过长,以能表现出生态学到更替即可。,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3)频度法 1)选择观察地点和主要环境因子(土壤pH值、盐度、水分、光照等)。 2)选定若干待测的灌木。草本植物,尽量熟识这些植物的种类,或剪取标本

9、,回室内鉴定。 3)测量小样方大型灌木、草本植物可取1平方米样方。小型草本植物可取1/10的样方。沿环境梯度变化方向。,二 植物与环境的野外观察,(3)频度法,实验 小结,实验二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种群内物种分布方差计算确定物种的空间分布类型,掌握种群空间分布判断方法。,实验二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二、实验内容、原理和步骤: 1.室外调查:准备35个学生一组,选择合适的样地,设计好野外调查记录表,并且带齐调查物品。 2.确定样地面积20m20m或者10m10m样地。 3.划分小样方4m4m或者5m5m。 4.计数并且统计到表格中。 4.数据处理 6

10、.结论:得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空间格局检验方法方差/平均数比率 s2/m=0 均匀分布 s2/m=1 随机分布 s2/m1 成群分布,样方大小对空间格局的影响,实验二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样方中个体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方法: mf*x/N S2 f*x 2(f*x)2/N/(N-1) x为样方中的个体数,f为含x个体出现的频率,N为样方总数。,实验二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原理: 均匀分布:S2m=0(S2样方个体数的方差,m为样方个体的平均数 )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随机分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 聚集分

11、布:S2m1-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实验二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调查分析,三、仪器、设备和材料皮尺,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附表一: 种群空间格局样方表,实验 小结,实验三: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一、实验目的:巩固已经学习的植物类别,掌握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测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1根据群落的基本特征,确定调查时样方面积的大小,一般对于草本植物采用1m1m的样方,灌木采用2m2m的样方,乔木采用10m10 m或20m20 m的样方。 2对群落中植物的株数进行统计,并记录在表格中。 3利用两个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测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4比较不同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小并且分析原因。,物种多样性调查,群落指数值计算,群落多样性各指数值比较: 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四、结论:,1调查地区的自然概况对生物群落组成与数量影响、不同生态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多样性指数、优势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比较分析。 2不同生态类型生物群落各项指数与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比较,分析造成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原因、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