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46781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淋巴瘤中国指南解读(患者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淋巴瘤诊治指南解读 (患者版),2012-4,淋巴瘤(Lymphoma),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 按肿瘤细胞特征,起病方式,结外受累,病程进展,分霍奇金病(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NHL在常见肿瘤中分别占第9(男性),第10(女性) 中国:6.1/10万(DRACO,2011) 男性高于女性 城市高于农村 每年发病率平均增加4,增长最迅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流行病学,淋巴瘤常见症状,颈部、锁骨或腋下的淋巴结逐渐肿大,且不觉得痛,全身性的症状:找不到原因的发烧、盗汗、消瘦、瘙痒,咽部淋巴瘤:吞咽困难、鼻塞、鼻出血、颌下的淋巴结肿大,胃肠道淋巴瘤:腹痛、腹泻、感到腹部有肿块,

2、胸部淋巴瘤:咳嗽胸闷、气促等,指南背景,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基础研究、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参考NCCN NHL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此指南。,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疾病定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侵袭性大B淋巴细胞肿瘤,呈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核与正常组织细胞核相近或大于组织细胞核,细胞体积不小于正常淋巴细胞的两倍。,疾病概述,成人最常见淋巴瘤 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亚洲国家4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50-70岁 男性稍多见于女性 主要临床特征:淋巴结肿大,疾病诊断,主要依靠活检组织病理

3、学诊断,病理诊断的创伤非常小,仅有少量的血液或者组织液渗出,而且此后很快就会开始正规治疗,所以不用担心增加肿瘤转移扩散风险,诊断流程:,疾病分期,Lister TA et al. J of Clin Onc 1989;7(11): 1630-6,分期的意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准确地了解肿瘤侵犯范围和患者机体状况,有针对性的做最适当的治疗和估计预后,疾病风险分层,60岁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30%的DBLCL患者最终复发大部分在治疗后早期复发一部分患者在治疗后5年甚至更长时间复发晚期复发患者即使初治时临床特征较好,复发后仍然预后较差,疾病复发/难治性,复发/难治患者可选择高剂量治疗或个体

4、化治疗,如达完全或部分缓解则继续化疗后行干细胞移植+局部放疗,再进入临床试验;如为稳定或进展则进入临床试验或进行最佳支持支持治疗。,并发症治疗,疾病随访,检查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LDH、2-微球蛋白、ECG、肝脏、胰脏、腹膜后B超、胸片或CT及其他必要检查,疗效标准 (非PET-CT),*骨髓穿刺及活检仅在治疗前阳性患者需要确定CR疗效或治疗随访中有异常血象等临床指征时才需要进行。,Cheson BD et al. J Clin Oncol 1999; 17:1244,修正疗效标准(含PET-CT),SPD,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Cheson BD et al. J Clin Oncol 2

5、007;25(5):579-86,中国滤泡性淋巴瘤诊疗指南,疾病概述,发病率仅次于DLBCL的第二大亚型淋巴瘤 西方国家占非霍22%-35%,我国8.1%-23.5% 我国发病率较国外偏低,但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倾向 惰性淋巴瘤,疾病诊断,细胞学检测 免疫表型根据WHO淋巴瘤分类方法: 1级:每个高倍镜视野内中心母细胞个数05个 2级:每个高倍镜视野内中心母细胞个数615个 3级:每个高倍镜视野内中心母细胞个数15个常见预后指数FLIPI(FL国际预后指数)可对FL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疾病分期,Lister TA et al. J of Clin Onc 1989;7(11): 1630-6,疾

6、病预后判断,FLIPI2的风险因素: 最大淋巴结的最长直径6 cm 骨髓侵犯 HbULN,随着利妥昔单抗日益广泛的使用,FLIPI2可能是更具临床价值的预后评价工具,Federico M, et al. J Clin Oncol. 2009;27:4555-62,局限期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推荐,3级FL为侵袭性淋巴瘤,应按照DLBCL的治疗原则处理,晚期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III、IV期或 伴腹部包块的II期,观察等待 或 积极治疗,全身治疗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滤泡性淋巴瘤的维持治疗,2011年NCCN指南第二版以1类证据的级别推荐在一线和二线诱导治疗缓解后F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维持治

7、疗。,利妥昔单抗: 375mg/m2,每2-3个月重复一次,共维持治疗2年。,为什么要进行维持治疗?,1 Gallagher C, et al. J Clin Oncol 1986;4:147080 2 Weisdorf D, et al. J Clin Oncol 1992;10:9427 3 Montoto S, et al. Ann Oncol 2002;13:52330,滤泡性淋巴瘤的自然病程 反复复发或长期不缓解 治疗后缓解时间随复发次数增多而缩短 维持治疗的目的 加深缓解程度(部分缓解 完全缓解) 提高总体生存益处1-3,复发性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一线治疗后长期缓解、无转化的患者:

8、可沿用原先的一线方案 早期复发 (103 copies/mL时,应给予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 如HBV DNA高,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待HBV DNA降至正常后再进行免疫化疗 利妥昔单抗和化疗停止后6个月,移植后1年方可考虑停止乙肝病毒治疗 免疫化疗期间,低危患者每2-3个月检查HBsAg及HBcAb;高危患者如HBeAg阳性,应同时监测HBV DNA,滤泡性淋巴瘤的标准整体治疗策略,中国指南推荐(1类推荐)一线或二线诱导治疗缓解后的FL患者均需接受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利妥昔单抗 375 mg/m2,每2月重复,共维持2年,2011 NCCN NHL Clinical Practice Guid

9、elines. FOLL-B 1 of 3,诱导+维持是滤泡性淋巴瘤的标准整体治疗策略,疾病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重复诊断性检查,根据临床情况进行的影像学检查和体格检查或根据临床指征随访,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诊治指南,发病特征,中位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 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 与小细胞淋巴瘤(S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起病缓慢隐袭 常见症状:乏力、盗汗、食欲减退、虚弱 8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肿大,50%的患者有轻到中度的脾脏肿大,部分患者疾病晚期可有肝脏肿大,疾病治疗,有条件者,应尽可能在治疗前进行FISH检测,并根据FISH结果、年龄及身体适应性分层治疗,综合考虑决定治疗方案,完成诱

10、导治疗(一般6疗程)达CR/PR的患者无需进一步治疗,应该随访 包括血细胞计数及肝脾、淋巴结触诊等 应该特别注意出现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AIHA、ITP)、继发恶性肿瘤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实体瘤等,疾病随访,总结,中国DLBCL、FL、CLL指南,不仅保持了ESMO 指南的权威性,而且有效解决了国际指南不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问题 CD20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使DLBCL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成了DLBCL的治疗金标准;PET-CT引入疗效评价 单抗的出现使FL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疾病;诱导+维持是滤泡性淋巴瘤的标准整体治疗策略的1类推荐 CLL根据FISH结果、年龄及身体适应性分层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