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345187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7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第 27 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 作文题一作文题一 爸爸和儿子走在雪地上,爸爸看见远处有一棵大树,他对儿子说:爸爸和儿子走在雪地上,爸爸看见远处有一棵大树,他对儿子说:“我们来比我们来比 赛,看谁先走到那棵树下,而且在雪地上走出的线最直。赛,看谁先走到那棵树下,而且在雪地上走出的线最直。”开始比赛了,儿子开始比赛了,儿子 不断地注意自己的双脚,慢慢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好不容易才走不断地注意自己的双脚,慢慢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好不容易才走 到大树旁。可是爸爸早已到达,而且走出的线比儿子直得多。儿子困惑,爸爸到大树旁。可是爸爸早已到达,而且走出的线比

2、儿子直得多。儿子困惑,爸爸 告诉他:告诉他:“眼睛不要紧盯着自己的脚,要注视前方目标。只要眼睛不离开大树,眼睛不要紧盯着自己的脚,要注视前方目标。只要眼睛不离开大树, 就能走成直线。就能走成直线。”儿子试了一遍,果然比第一次走得直多了。儿子试了一遍,果然比第一次走得直多了。 阅读上述材料,以阅读上述材料,以“目标目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10001000 字的文章。字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直线人生直线人生 (曹杨二中高三(8)班张炜仑 指导老师:丁蕾) 小学时,体育老师告诉我:盯着终点线,跑得最快。可这句话差点要了我 的命。 那个傍晚,我和院子里玩耍的

3、伙伴相约在花园的凉亭,当我朝凉亭向我挥 手的伙伴直奔而去时,一刹那感觉窒息,倒在地上一根极细的斜拉钢丝勒 住了我的脖子。 我没敢告诉父母,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被无形的钢丝勒着走 路,时刻盯住自己的脚步,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我的短跑成绩再也没有及格 过。 父亲告诉儿子要注视着目标,走得才又直又快。这位父亲多么智慧呵,他懂得 寓教于乐,早已在比赛前就设计好了其中深刻的哲理。孩子用清澈的双眼盯着 那棵宽阔雪地里的大树,他的心灵里已然种下了“目标”的种子,开始一段 “直线人生”。与所有心灵鸡汤小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设定,很完美 的故事,许多人大概都会为父亲鼓掌,微笑着赞许。然而,我的脖

4、子上霎时又 挂上了那根多年未出现的钢丝,隐隐作痛。 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直线型”道路。从记事起,我们便接 受相类似的教诲,前方的路是清晰的,目标是近在咫尺的,我们达到一个目标, 2 再去接近另一个。这一道道直线的轨迹,尽管都被冠以“独木桥”,可总有一 批批怀揣信念的人盯着那个目标,走出了一条又快又直的道路。然而,当我们 通过宽阔的“雪地”,到达“大树”,一切还如许多人想的那样完美吗? 一个复旦的学长与我聊天,我不停地谈论着我的“远大理想”,我的前 途和我面临的种种困难和迷惑。我想,跨过了高考什么都好了。学长沉默了很 久才说出一句话:“你们想的还太简单。”我一直未能理解他的用意。我的

5、生 活依然在匆忙之中度过,身边的同学捧着教辅资料径直走着、跑着,考试伴随 着的是共同的“目标”。 直到那根拉直的“钢丝”再次勒痛了我,我才意识到人生或许没我想得那 么简单。学长说,大学里无数拼命苦读的同窗好友谈论最多的仍是高考,因为 那个目标太过清晰,以至于“考试”的梦依旧裹住他们行走,而他们在那片雪 地里却越陷越深。他们奔走于各式各样的考级,考证,可无论怎样仍然不能证 明自己,有人便干脆沉沦,躺倒不干。“既然成绩不是目标,那还能做什么呢? ” 在接近十二年出口的时候,我站在了直线人生的端口。 “目标”对于我们是多么单纯,却又多么苍白。回头看一眼走过的轨迹, 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着他们的“直线

6、人生”,直到被“钢丝”勒住,或者停 留在了大树下,再也不能够往前走了。 人生目标不仅仅是既定好的旅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达到一个目标时学会 “转弯”,找寻到生命拐角处的精彩。当我看到那个困惑的孩子一步一个脚印 找准方向,我真想大声地鼓励他:孩子,其实你是对的! 在一次一次自我的定位过程中,“直线人生”的僵硬状态才会被打破,我 们不至于沿着“父亲”制定好的旅程前进,或许我们可以看到雪山,看到草原, 看到更美的风景,不至于停留于大树,被钢丝勒着脖子。 人生,往往不是直线。 点评: 我想说,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敲打“难得”时电脑跳出来的是“男的” 是男的,男生的文章,非常阳刚。这种阳刚其实并不在于性

7、别,而在于思 3 想。按照给出的材料,大部分人会很自然地循着材料的导向,阐述目标的重要, 而这位选手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认为人生往往不是直线。有了这样的思想锋 芒,再加上构思的缜密、文字的老到,获奖是顺理成章的。 (点评者: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点评者: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文自修中文自修杂志主杂志主 编王意如教授编王意如教授) 作文题目二 以以“起点起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800 字的文章。字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起点起点 (上海市文来中学 卢思成 指导老师:沈伟) 传说有一种花,叫普雅花。生长在高山之巅,百年才开一次花,美得无

8、可 匹敌。但它的起点只是一粒无名花种。题记 我是一粒花种。 一粒随风流浪的无名花种。 我有一点自卑,我没有名贵的出身,我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但我不甘心, 我要与众不同。于是,我在高山之巅落下了脚。 高山之巅,注定我与寒风、石头为伴。因为我不想被别的花朵嘲笑,把我 唯一的一丝自尊和愿望拿走。 我的根不停地长,长啊长,只为找到一片潮湿的土地。我深知我来自于一 株无名野花,我唯一的优点就是根系庞大。所以,我要汲取水分,活下来,改 变我的未来。 这是多么干涸的山体呀,连维持我根茎生长的水分都几近枯竭。但我坚信 只有这样的气候、这样的环境,才能激发我的潜能。有句话已深深地烙在我的 心里:你的起点,只是一粒

9、野花种。 于是,我暂停生长,也就是,睡觉。 我睡过了一个秋天。 冬天来了,下雪了,我醒了。 4 雪域高山的冬天十分寒冷,但下得雪也多。只要有雪,就有雪水,那是植 物最好的滋养品。我的根开始活跃起来,拼命地吸收雪水,每一条根都在汲水, 并疯长。我的起点低,必须用最纯洁、最优质的水来滋补,这样我才有可能改 变。 我已经拥有了庞大的根系,每条根健壮而又活力。我的信心在长,狂妄也 在长,我忘了我来自于何方。 冰雪融化,春天来临,我的根茎露出了地面。新鲜的空气,明亮的世界, 我忘乎所以。我将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那根露出地面的茎上。抽芽,长叶,甚 至冒出了一个花骨朵。我要开花了!开花了!心被兴奋和狂妄充满,

10、直到 “呼!呼”一阵狂风吹来。“啪”!我的茎断了,连同那微张的花骨 朵儿一起掉落在岩石上,断裂的茎渗出一滴晶莹的泪。 我根本没有蜕变,我顶多是又一株野花! 我要把我的狂妄和马虎通通地排掉!霎时,断裂的根茎涌出红得吓人的血, 直到最后一滴血。我猛地颤了一下,我必须要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我要开 放出时间最美的花!我赶紧闭合我的伤口。 我不得不开始休息,调养我的身体,保存好维持我生命的水分。因为几乎 所有的水分都被那个花骨朵给耗掉了。 冬天又来了,我拼命地吸着纯净的雪水。春天来了,我强壮我的根茎。夏 天来了,我努力地伸展我的根茎。秋天来了,我进入秋眠。 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我重复着吸水、壮根和睡

11、觉;吸水,壮根和睡 觉 直到有一天,我的根触到了山脚。喜悦伴随着兴奋而来,我长长地舒了一 口气。 “哗!”的一声,高山之巅,一簇鲜花盛开。不是一朵,是一簇,同时怒 放。花瓣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美得炫目。 从此,我有了一个名字:普雅花! 是的,我的起点只是一粒无名的花种,但我选择了高山之巅,选择了孤独 百年,我的终点因此改变。 5 点评 与一般同学写“起点”往往和“终点”对照着来写不同,这篇作文 着力于写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被形象化地赋予 一种叫做普雅花的植物。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普雅花从一粒无名花种到开出美 艳惊人的花朵的经过,告诉我们:对成长道路的选择可以改变终点。思路清

12、 晰,描写生动,在初中生作文中可谓出手不凡。(点评者:上海市中学生作。(点评者:上海市中学生作 文竞赛评委、文竞赛评委、中文自修中文自修编辑部主任范少琳)编辑部主任范少琳) 作文题三: 有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题:有一道小学三年级的思想品德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孔融让梨我不让孔融让梨我不让”,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孔融让梨孔融让梨”是礼仪教育的绝佳案例,小学生应该在潜移默是礼仪教育的绝佳案例,小学生应该在潜移默 化中形成礼仪规范;也有人说,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能算错,化中形成礼仪规

13、范;也有人说,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能算错,“孔融让梨孔融让梨” 有时代局限。有时代局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请结合上述材料,以“让让”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10001000 字字 的文章。的文章。 一等奖作文 礼与欲礼与欲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邵康慧 指导老师:朱浩真) “如果你是孔融,你会不会让梨?” “会。”这是我的答案。诚然我是个一贯知礼的,但针对这个问题却 有简明得多的解释:我不喜欢吃梨。 让或不让,并不完全在于一个伸出手去的动作。 无知小孩通常是选择不让的,因为这物什他们从心底里想要;若是哪家的 幼童先学会了“谦让”,必会被夸奖家教好的。大人们很

14、容易看穿孩子眼中的 依依不舍与失落,因为这表情是自己心里再熟悉不过的。其实不想要就拱手让 人与想要就绝不松手都无可厚非,难道顺从本能有错?然而一个人若完全用那 欲望作向导,便确实会显得过分刚硬,是的,可怕的大无畏者。 6 但凡懂得些道理的,都明白欲求与拥有永远划不上等号。这不是一种聊以 自慰的平衡心态,而几乎是一条生存规律了。诸如无力守护自己猎物的豹;一 头野兽为何会放弃辛苦到手的食物?于动物,这是为了活命而作出的抉择。于 人类,大约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无疑,这样的割舍与退让是疼痛的, 但只有经历过这样不可得的疼痛,才能成长。这一堂课,我们比所能想象的还 要更早地就上过了:科学研究表明,

15、婴儿啼哭是为了博取关注与安抚。可再多 的爱与幸运也无法保证永远不被拒绝。 可见,这便是所谓的克己复礼了。我们意识到,正确的自我约束能让生活 更为平稳地向前开进。心中的欲望得以被小心地审视安放,外在则表现出逐渐 纯属自在地张弛与把控。终于,这个世界的表象和谐了。但这样的和谐不是真 正的和谐,它经不起推敲。若欲望仍如暗涌,在血管里悄悄恣肆,那就真的危 险得彻底了。事实上,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的绝不只是对本能的压抑,而 是修身的智慧。物我自在,内心有清净莲花自由盛开才是向往提升至的境界。 有一种悲哀,是给不起,也要不得。如履薄冰,逆水行舟。须知,“让”是富 有者的特权,于物质或精神上。 我们不扼杀

16、也不否认欲望的存在,但我们开始懂得,所以慈悲。我们领悟 了更为优质的生活方式,是敞开心扉,是对外在的超越与内心的升华。不强求, 不固守,曾几何时无你原非我的执念竟真的看淡了,看开了。这份轻松不再有 所背负。我想你微笑的全部意义不过是一个笑了。这是谦谦君子的礼,温润如 玉,不隐忍,不折辱。而善与美不着痕迹地充盈着这样的礼,如同银碗里盛雪, 玉洁冰清。 所以说,我们提倡的是知礼义,以身践行,并从中得到愉悦。“让”的眼 神中没有闪烁与深意,一派坦荡。 其实,我很愿意吃一个清甜多汁的梨。但若你也喜欢,便拿去吧。如果你 乐意和我共同分享,那么来交个朋友吧?一起吃或许更甜呢? 点评 这篇作文立意不凡。如果再像三年级小学生一样仅仅把让梨看做是一种礼 貌,未免不够深入。而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位同学就“让梨”的话题,做出了 7 对“礼与欲”的思考。作者思路活跃地游走在现代心理学以及儒家、佛教等学 说中,清晰地显现出平时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的痕迹。(点评者:上海市中学点评者:上海市中学 生作文竞赛评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