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教程

上传人:ZJ****1 文档编号:58293885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诉讼法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民事诉讼法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民事诉讼法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民事诉讼法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民事诉讼法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事诉讼法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诉讼法教程(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事诉讼法教程,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卫平,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第1章 民事诉讼概述(2学时);第2章 民事诉讼法概述(1学时);第3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学时);第4章 主管与管辖(3学时);第5章 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4学时);第6章 诉权与诉(2学时);第7章 证据制度(4学时);第8章 财产保全和先行执行(2学时);第9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1学时);第10章 诉讼费用(2学时)第11章 普通程序(4学时);第12章 简易程序(1学时);第13章 民事判决、裁定、决定(2学时);第14章 第二审程序(2学时);第15章 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第16章 特别程序(2

2、学时);第17章 督促程序(2学时);第18章 公示催告程序(2学时);第19章 执行程序(4学时);第20章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4学时),第一章:民事诉讼概述,学习本章目的:使学生们能够掌握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目的和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等概念的基本含义,了解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诉讼经济性和公正性的相互关系,把握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两者的区别。,第一节: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一、民事纠纷 1民事纠纷的概念 民事纠纷就是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社会冲突或争议。(范例,侵权纠纷、解除婚姻关系的争议、违约纠纷、共同共有的财产分割纠纷) 2产生冲突的原因: 人们主观意义的差异和客

3、观环境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在相互作用中发生冲突。 3冲突的种类感情上的冲突、 政治上的冲突、经济上的冲突,二、民事诉讼的涵义,1解决民事诉讼途径(1)自力救济 自力救济的定义、优点、缺陷(2)民间调解 民间调解的定义、优点、缺陷(3) 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概念,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裁判民事争议的程序和制度。按照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民事诉讼是诉讼主体(广义)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广义的民事诉讼除了审判程序外,还包括执行程序,民事诉讼的特征,(1)法院作为国家的司法机关在民事诉讼中处于中立的地

4、位,以保证裁判的实体公正和形式公正 。注意法院不同于冲裁的地方 (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是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是依照国家的法律规范,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这是其于民事调解和仲裁的一大明显区别,三、与民事诉讼相关的其他制度,(一)人民调解制度1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2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注意:人民调解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也不能以调解协议作为诉讼对象起诉。,(二)仲裁制度,1. 概念 仲裁,是指根据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协议,由中立的第三人对双方之间的争议作出裁决的一种制度 2历史发展仲裁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方

5、式,早在罗马时代便已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仲裁制度也到已迅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多元的部门或行业仲裁制度,即经济合同仲栽、劳动争议和涉外仲裁。199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使我国的仲裁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3规范的仲裁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仲裁作为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2)仲裁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要简便和灵活得多 (3)仲裁实行不公开制度,只有当事人双方协议公开的,才予以公开,4仲裁与民事诉讼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民事案件的受理方面 (2)在执行方面(3)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具有有限的司法审查权,本节要

6、点,1、民事诉讼的概念 2、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的区别 3、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区别,第二节 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一、研究民事诉讼制度目的的意义 1、制度设计和建立的目的,有助于更好地运行该制度 2、组成制度的规范与该制度目的相整合 3、制度的目的与制度的完善有密切关系 4、目的并有助于我们认识制度应有目的,防止人们主观的偏识和臆想,二、民事诉讼制度目的的涵义,1、概念: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是指人们在设计民事诉讼制度时,要求期望该制度达到的目标。目的从另一角度讲,就是追问人们设计和建立民事诉讼制度的最基本的理由或需求 2、概念区分 (1)目的与任务 (2)目的与作用,3诉讼体制基本模式与诉讼制度目的

7、和任务的关系,民事诉讼体制和基本模式作为实现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和任务的手段,当然要受到民事诉讼制度目的的制约。但是,民事诉讼体制和基本模式的建构又具有客观性,并不以人们所设定的目的和人们的意志所转移,要受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传统法律文化、诉讼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三、有关民事诉讼制度目的的学说,1权利保护说 2私法秩序说 3纠纷解决说 4程序保障说 5其他学说 6产生这么多种学说的原由,本节要点:,1、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2、研究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第三节 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范范畴,一、民事诉讼基本价值范畴的涵义及意义 1内涵: 民事诉讼基本价值范畴,是指人们对民事诉讼制度设计和运行最基本的要求

8、,也是衡量民事诉讼制度最基本的标准2外延 (1)公正(正义)(配以罗尔斯正义论封面) (2)经济性(配以解释性图画说明),二、公正性,(一)分配性公正(配以切蛋糕模拟动画) (二)实体的公正(点击弹出) (三)程序的公正 (四)程序本身的价值,(四)程序本身的价值 1程序正义本身的价值 正义的程序使结果正当化 程序正义是对程序当事人作为程序主体的充分尊重 这些价值是“程序的内在价值”,即使这些内容没有增进判决结果的准确性,这些价值也是独立存在,法律应当进行保护,2. 程序正义对实体正义的价值,(1)可以排除在选择和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不当偏向 (2)能够形成保障法律准确适用的常规机制,三、经济性,

9、(一)概念 民事诉讼的经济性要求最低的物质消耗与时间消耗 学者主张将民事诉讼运行时间的最低消耗与经济性分开,把时间的必要消耗作为一个独立考量民事诉讼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坐标,概括为诉讼的“迅捷性”,(二)关注诉讼程序经济性的意义,1不经济会使诉讼失去意义 2西方国家的状况 3对我国的启示 可以考虑改进的制度:可以考虑把两审终审制改为多元审级制度,即根据案件的诉讼标的额大小和案件的性质,实行一审终审、二审终审和三审终审。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小额裁判制度。,四、诉讼公正性与诉讼经济性的关系,(一)“道德成本原则” 道德成本包括了错误成本和经济成本 (二)公正和经济的相互关系 应当注意:司法制度的生命

10、线和基础是公正,本节要点,1、程序正义的基本含义 2、诉讼经济性与公正性的相互关系,第四节 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一、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涵义 所谓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指反映或表现某一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之间基本关系特征的结构方式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是民事诉讼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立法者对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相互关系的基本定位,关系到民事诉讼基本原则、证明责任制度、诉讼标的理论、辩论程序等几乎所有民事诉讼的基本重要制度和理论。,二、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一)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1概念: 所谓当事人主义,在英美法系中称为“Adversary System”,

11、在大陆法系中就直 称为当事人主义 2含义 含义一:“处分权主义”、 “当事人进行主义” 含义二:“辩论主义” 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的核心和基调。,3对当事人主义含义的剖析,含义一表现了当事人主义的量的规定性,反映了当事人主义内含的相对性 含义二表现了当事人主义的质的规定性,突出了当事人主义作为一种基本模式的基本特征 ,表明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处于相对被动和消极的判断地位,4 两大法系同属一个基本模式当事人主义,两大法系法律程序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法官在诉讼中的职权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也不尽相同但两大法系民事诉讼体制在法院(法官)或陪审团裁决所依据的诉讼资料是由当事人提出,判断者必须受

12、当事人主张的约束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5辩论主义(verhandlu ngsmaxime),基本要求 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法官不能以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 2、法官应将当事人双方之间没有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 3、法官对证据事实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方在并非辩论程序中所提出的事实,(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1、概念 大陆法系认为“承认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拥有主导权的原则总称为职权主义。具体为:法院对(1)程序的进行(2)程序的开始、终了以及诉讼对象的决定(3)诉讼资料的收集等方面有主导权。 对(1)的主导又具体称为“职权进行主义”;对(2

13、)(3)的主导称为取权探知主义,2、关于含义规定性,诉讼模式的本质规定性可以表述为,民事裁判所依据的诉讼资料可以不依赖于当事人,裁判者要以在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以外,依其职权独立地收集和提出证据,并以该证据作为裁判的根据 3、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民事诉讼体制苏联的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符合职权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其模式属于职权主义,4关于我国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定性问题,(1)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界存在较大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模式属于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折衷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我国受原苏联的影响,在基本模式上属于职权主义模式(2)关于我国民事诉讼体制变革的问题 必要性 可行性,本节要点,1、民事基本模式的含义 2、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含义 3、职权主义模式的含义 4我国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转变问题,本章的问题,1、为什么有些民事纠纷的解决需要通过民事诉讼这一途径? 2、民事诉讼具有哪些特征? 3、关于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相互关系的传统观点是什么? 4、诉讼的公正性与诉讼的经济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5、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有何区别?,本章难点,1、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相互关系 2、诉讼公正性与诉讼经济性的关系 3、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