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的生产能力、质量与质量提升,张凤荣,内 容 1.土地生产能力评价方法 2.农用地质量-产能-产量关系; 3.研究方向探讨,1.1.1. 1951年,财政部查田定产,对全国耕地评定等级;间接反映耕地质量与产能 1.1.2 1981年开始,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依据土壤的主要养分水平对土壤肥力状况做过评价及定级;单纯的土壤肥力分级不能反映耕地质量及其产能 1.1.3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中科院/综考会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建立了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与美国农业部评价系统类似:类/型; 评价突出土地资源条件对生产的适宜和限制性,但不涉及产量1. 土地评价与土地生产能力评价方法介绍,1.1.4 1980年代,农牧渔业部农业区划办组织开展农业区划工作,对主要农作物进行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气候/土壤/水分/灾害/产量,没有进行生产能力核算 1.1.5 1986年,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研究制订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以基本产量为主,考虑水、热、土等自然条件等评价因素,确定农用地等级,没有进行生产能力核算 1.1.6 1980年代末,国家土地局/中国农大等开展土地承载力研究,使用AEZ方法,核算生产能力。
1.1.7 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所,1995年以县级为单位,进行了耕地分区评价,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值 “因素法”/一县一值/百分制,没有进行生产能力核算. 1.1.8 1996年,农业部颁布了行业标准《全国耕作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把全国划分为七个耕地类型区、十个耕地地力等级属于 “土种大比武”,,没有进行生产能力核算1.1.9 1989年8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并在选择了7个试点县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基本思路:光温潜力为基础逐级订正分等 1998年,在总结试点县经验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讨论稿) 浙、豫、陕、川、蒙、桂、新等地根据该讨论稿,组织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 2001年下发《农用土地分等规程》(大调查专用稿),在全国施行2003年颁布《农用土地分等规程》(行标),在全国施行1. 2 国外土地评价与土地生产能力评价,1961年的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能力)分类(LCC)1976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LE》,评价土地对某种作物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 1978,AEZ(FAO),De Wit模型,以光温产量为基础,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修正,研究生产潜力。
2001,FAO和IIASA: AEZWIN -An interactive multiple-criteria analysis tool for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扩展AEZ方法,引入了交互式的多标准模型分析(MCMA),可用于分析各种土地利用,同时提供了多目标土地利用决策支持工具 1993,FAO:FESLM,1996,2000,WB、FAO、UNDP和UNEP:LQIs,1.3 我国农用地分等,1.3.1 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和方法:农业生产要素(土地、科学技术、资本和人)理论是《农用地分等规程》依据的基本理论;农用地分等方法用的是作物生长模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和系统分等方法标准耕作制度,作物 1α 1,作物标准粮,自然等指数,作物利用等指数,作物分等指数,…………,,,,,,,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土壤质量修订,利用水平修订,经济效益修订,,农用地分等计算步骤图示,1.3.2 农用地分等中的几个重要参数,α 为指定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是由气候条件决定;(在修正黄秉维等人提出的作物光合生产潜力测算模型的基础上,测算了全国16种主要栽培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作为全国农用地分等的国家参数的基础) β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1.3.2 农用地分等中的几个重要参数,CL 为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值,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田间工程和土壤条件;Clij = ∑fi* aI ,(当不存在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式中:fi ——分等单元第i个评价指标的分值ai ——分等单元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1.3.2 农用地分等中的几个重要参数,KL:土地利用系数,反映利用程度,是自然质量与利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Klj = Yj/ Yj,max Kl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 Y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单产; Yj,max —第j种指定作物省内二级区最高单产1.3.2 农用地分等中的几个重要参数,Kc:土地经济系数;反映产投比/利用效率 土地经济系数Kc=aij/Aj Kcij——第i个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 aij——第i个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 Aj——省内二级区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最大值 aj = Yj / Cjj aj——样点“产量—成本”指数,单位为千克/元; Yj ——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单位千克/公顷; Cjj——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单位为元/公顷。
1.3.3 农用地分等各层次等别的用途,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主要反映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田间工程状况,决定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可用于指导土地质量提升的工作; 农用地利用等等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乘以土地利用系数,它反映了土地、资本和劳动3个生产要素的综合结果,它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相结合,反映了人们利用土地的能力和意愿,可间接指导通过经济政策刺激投入和管理挖掘生产潜力;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等于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乘以土地经济系数,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可以考察农业生产效益,可用来指导农业政策制定2. 作物产量-耕地产能-耕地质量的关系,耕地产量-现实的产量,与耕地的产能有关,更受经营意愿影响,变化大粮食减产不意味着产能就一定下降;粮食增产不意味着产能就一定上升 耕地的产能,耕地能够产出的能力,受耕地质量、品种、栽培技术、管理水平影响与经营意愿无关,基本稳定 耕地质量,影响耕地产能的耕地立地条件和肥力水平基本稳定粮食产量变化很大,多种原因,,,,1998年5.12亿吨,2003年4.3亿吨,,2007年5.05亿吨,,2012年5.8957亿吨,水稻单产变化,大豆单产变化,小麦单产变化,玉米单产变化,,,,,Film consumption/Chemicals consumption (10000 ton),Irrigation Plastic film Chemicals Grain area,Fertilizer,Grain production,Grain demand,高产品种匹配了高水肥的投入,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种子革命是α增加的关键,五十年代矮化育种理论提出后我国很快就培育出了广陆矮、矮脚南特等一批矮化高产品种; 70年代在杂种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使水稻的单产突破了7500 kg/hm2; 以掖单系列为代表的杂交玉米品种为我国玉米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远缘杂交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进入90年代后,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作物单产提供了新的、强大的技术支持 粮作超高产育种正在国内外展开,袁隆平的杂交稻,印度?转基因作物,耕地质量是高产的基础,Temperate,Warm Temperate,2 crops in 3 years,One crop,2 crops,5 crops in 2 years,3 rice crops,Semi-subtropical,subtropical,Semi-tropical,Tropical,2 rice crops + 1,,,,,,耕地质量是高产的基础,3.研究方向探讨,1、耕地质量因素与产能定量化研究 -根据作物生长机理,通过不同耕作制度区的生产实践调查,结合控制性实验,综合分析影响与制约耕地生产的自然因素和投入管理因素,建立主要作物的耕地质量指标与生产能力的定量化关系3.研究方向探讨,2、劣质耕地的产能研究; 3、高产与环保双需求下的立地条件研究; 4、耕地质量诊断与提升技术研究 5、耕地数量与质量监测技术研究 6、全国耕地生产能力评估(白皮书) 7、耕地保护/建设政策研究 8、绿色质量耕地诊断指标研究,谢谢!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