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240858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材背景分析一、教材背景分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

2、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本节是复习课,不仅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还要掌握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体会 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2.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在认知上,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数、式的大小比较,也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再认识“基本”二字,是本节学习的前提. 事实上,该不等式反映了实数的两种基本运算(即加法和乘法)所引出的大小变化,这一本质不仅反映在其代数结构上,而且也有几何意义,由此而生发出的问题

3、在训练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上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必须从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和几何意义两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它的本质.另外,在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使用的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辨误的方式让学生充分领会基本不等式成立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3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回顾和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回顾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

4、的条件;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利用“赵爽弦图”回顾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再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通过基本不等式的回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形数统一的思想方法; 22、通过对教材“探究”再探究,引导学生拓展基本不等式,体会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3、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变式教学,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应该注意的问 题,解决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 4、利用电脑屏幕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5、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三、教学对策三、教学对策本节作为基本不

5、等式的复习课,一是借助弦图和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形成过程,体验基本不等式模型的观察、分析、猜想和概括等系列思维活动过程,复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结构特征,体会数学抽象思维的方法;二是通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探索和不同角度的欣赏,学生能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述基本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归纳得出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使用条件,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是要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常见的最值和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一)温故知新,回顾基本不等式温故知新,回顾基本不等式. . 情景引入:情景引入: 【投影显示投影显示】

6、赵爽弦图。 问题问题1 1、请同学们重温请同学们重温“赵爽弦图赵爽弦图”,比较正方形比较正方形ABCDABCD的面积的面积S S和里面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之和里面的四个小三角形面积之 和和SS的大小,看可以得到怎样的不等关系?的大小,看可以得到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对“赵爽弦图”的观察,使学生由形识数,从几何图形中得到重要不等式的代数形式:222abab当且仅当,a=b时,取得等号。 ),a bR其中,2,aabb问题、在重要不等式中,用代替代替可以得到什么数学结论?2abab问题问题3、那么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对实数、那么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对实数a、b有什么要求呢?有什么要求呢?(), a

7、 bR其中,2ab在数学中,我们将ab称之为是a、b的“ 几何平均数” ,而则称为是它们的“ 算术平均数”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看探究中的图3.4-3。2abab问题4、请问大家能否从图中找出基本不等式中的:、的几何解释?思考: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否能够在图中体现出来?问题问题5、让、让D点动起来,请大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点动起来,请大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链接链接1:几何画板赵爽弦图3, a bR生:(以数构形,让学生在实际图形中感受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二)探究(二)探究“探究探究”,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 .链接链接2:几何画板单位圆中解读基本不等式及其

8、变形形式的几何意义问题问题6 6、过、过C C做做CECE垂直与垂直与ODOD与与E E,过,过O O做做OFOF垂直于垂直于ABAB交圆交圆O O于于F F,连接,连接FC,FC,请大家计算请大家计算DEDE和和FCFC的长的长 度度. . 刚刚我们计算出的,在数学中称之为调和平均数和平方平均数。222 2abab ab 和问题问题7 7、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用不等号将、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用不等号将,连接起来连接起来. 222,2abab ab 2abab由,. .DECDOFFC222 1122abababab 问题问题8 8、在这个链状不等式中,有三处等号,这三个等号能否同

9、时成立呢?、在这个链状不等式中,有三处等号,这三个等号能否同时成立呢? (设计意图:对图形进行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调和平均数和平方平均数。让学生体会 到我们不仅能以数构形,寻找到数量关系的几何解释,更重要的是,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可以 以形识数,发现和完备我们的代数结论。) 问题问题9 9、当然,仅仅通过观察得到图形中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成上面这、当然,仅仅通过观察得到图形中的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完成上面这 个不等式链的代数证明。个不等式链的代数证明。 问题问题1010、首先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的具体证明要分几个步骤?首先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的具体证明要分几个步骤? (设计

10、意图: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得到了拓展,并且对它的理解 在从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课本变式,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三)课本变式,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 将课本打开到第99页的题目做一些修改,大家重新思考。 对于例2,我们改为: 变式 1、某造纸厂拟建一座平面图形为矩形且面积为 162 平方米的三级污水处理池,池的深 度一定(平面图如图所示) ,如果池四周围墙建造单价为 400 元/米,中间两道隔墙建造单价为 248 元/米,池底建造单价为,水池所有墙的厚度忽略不计。280元/ 米(1) 试设计污水处理池的长和宽,使总造价最低,并

11、求出最低总造价;(2) 若由于地形限制,该池的长和宽都不能超过 16 米,试设计污水池的长和宽,使得总造价最低,并求出最低总造价。 (设计意图:通过不等式在例题和变式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 外延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图(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图. . (五)方法提炼,数学思想升华(五)方法提炼,数学思想升华. .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形数结合是我们认识数学的重要思想。.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从赵爽弦图引出基 本不等式利用代数知识证明基本不等式从几何和代数两个角度发掘基本不等式的变4形形式数学建模,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

12、值实际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指导生活实践” 。从几何图形中提炼和挖掘数学知识,完成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以抽象概括为主的理性认 识,然后指导生活实践.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 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设计之初 精心安排“赵爽弦图”的背景,同时在后续探究中,不断的让学生从单位圆中发现基本不等式 的变形形式,到后面让学生用代数知识证明不等式链,让学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复习了 数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思维拓展中,利用课本变式,引导学生用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训练了学生的建模思想,体会了不等式的应用;最后围绕电脑屏幕问题, 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感受到数学无穷的魅力所在;以上种种正好体现出新课程的新理念. 成功之处:成功之处:在本节课教学中,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与生成始终渗透是一大亮点,让学生 始终从数和形两方面加深对不等式的认识;二是源于课本,对教材的加工、改造和策划成功, 做到了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有效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标准. 改进之处:改进之处:由于本节课教学预设特别充分,因此实际生成容受到到学生对象的制约,教 学节奏不够理想,过程展开不够充分,课堂结尾显得有些仓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