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239623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痛-中医内科学_课件(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痛,GSH,目录,了解偏头痛、真头痛的定义,掌握头痛常见证候的特点和治疗方药,熟悉头痛的病因。,熟悉头痛辨证及辨病,概 述,一、概念:,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 疼痛部位 部位: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二、文献摘要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称之“首风”、“脑风”。 伤寒论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 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病因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概述

2、】,偏头痛(migraine )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或连及目齿,其痛暴发剧烈,痛止如常人,又称“偏头风”。与肝阳偏亢,肝经风火上扰关系最密切。真头痛首见于难经“入连脑者,名真头痛。”。头痛剧烈,引脑及巅,手足逆冷至肘膝关节,系寒邪入脑所致,病情多属危重。,李杲分经用药治疗:“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者,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丹

3、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引经药的使用。“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医林改错开创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素问风论言“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描述了“首风”与“脑风”的临床特点。 内经认为六经病变皆可导致头痛。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脑风因风邪入脑所致,见项背怯寒

4、,脑户极冷,痛不可忍者。 首风指头痛因洗头受风所致,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遇风易发者。,伤寒论论三阳、厥阴头痛“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发汗,用柴胡汤调解之。”“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主之。”,三、讨论范围,颅外疾患,其他,【概述】,三叉神经痛 枕神经痛 眼源性头痛 耳源性头痛(中耳炎) 鼻源性头痛(鼻窦炎、副鼻窦炎)齿源性头痛,颅内病变,血管性头痛(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脑损伤等,急性感染发热性疾病、全身疾病性头痛(如中暑、中毒)、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排除,在急性热病过程中引起的头痛,如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则

5、属温热病范畴;当作别论。,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第五节:头痛,一病因 二病机(小结),【病因病机】,一:病因(一) 外感六淫 以风邪为主风寒寒凝血脉风热上炎清窍 风湿蒙蔽清窍,邪壅经络,脉络绌急,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二)内伤头痛,【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先天不足 房劳过度,情志不遂,肝郁化火,伤脾,气血生化乏源,伤及于肾,肾主骨生髓,髓海空虚,脑失濡养,上扰清窍,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 病后体虚,上扰清窍,肝火伤阴,肝失濡养 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营血亏虚,中气不足,脑窍失养,清阳不升,跌仆外伤 久

6、病入络,瘀血内阻,脑脉不通,不通则痛,肝阳头痛,肾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湿头痛,瘀血头痛,【病因病机】,病机,病位,病理,外感内伤,风火痰瘀,邪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或清窍失养,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病机小结,病因,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一、诊断依据,【诊查要点】,二、病证鉴别,1、 头痛与眩晕的鉴别: 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头部,两证虽多相兼,难以截然区别。病因: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的不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虚实: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与眩晕的病机虽然均以虚实夹杂为多,相对而言,则头痛又以偏实为主。,【诊查要点】,二、

7、病证鉴别,2、 头痛与真头痛的鉴别常从症状与体征、病机、发病特点、理化检查及与西医病的关系几方面加以鉴别:真头痛: 症状体征:头痛突发,剧烈,持续不止,伴有呕吐如喷、颈项强直、抽搐或角弓反张等; 发病特点:起病突然; 理化检查:脑脊液检查或颅脑CT、MRI异常; 临床常见于:流行性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危象、硬膜下出血。,三、相关检查,【诊查要点】,常规血压、血常规等,必要作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脑脊液、颅脑CT、MRI等,五官科相应检查,概述 病因病机 诊查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一、辨证要点,【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证论治

8、】,(一)辨外感、内伤:,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前额及眉棱,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巅顶,或连于目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二)辨部位所属经脉:,风寒 风热 风湿 痰湿 瘀血 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三)辨性质:,一、辨证要点,【辨证论治】,头痛剧烈,连项背,头痛如裂,头痛如裹,头痛昏蒙,隐痛、空痛、昏痛,刺痛不移,劳倦加重 变天加重 情绪变化加重 失眠加重,(四)辨诱因(影响因素):,一、辨证要点,【辨证论治】,气虚,寒湿,肝火,肝肾阴虚,一般而言,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当审其主次。新病,具有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痛势剧烈者属实;久

9、病,具有昏痛、隐痛、空痛,疲劳易发者,多属虚证。,(五)辨虚实:,一、辨证要点,【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外感头痛:,【辨证论治】,(一)审证求因,审证论治,内伤头痛:,疏风,祛邪:平肝(清肝)、化痰、行瘀,扶正:滋阴养血,益肾填髓,虚实夹杂:虚实兼顾,夹热清热,夹湿祛湿,夹寒散寒,二、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二)循经用药(引经药),太阳头痛 阳明头痛 少阳头痛 厥阴头痛 太阴头痛 少阴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葛根、白芷、知母,柴胡、黄芩、川芎,吴茱萸、藁本,苍术,细辛,阳明头痛前额痛,少阳头痛侧头痛,太阳头痛后枕痛,厥阴头痛巅顶痛,三、证治分类,(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 2、风热头痛

10、3、风湿头痛 (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2、血虚头痛3、痰浊头痛4、肾虚头痛5、瘀血头痛,【辨证论治】,(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或有拘急收紧感,痛连项背。 兼症:恶风畏寒,遇风受寒尤剧,常喜棉巾裹头,口不渴,或兼鼻塞流清涕。 舌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 (3)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4)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本方能祛风散寒,主治外感风寒上犯清空而致的头痛。,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5)常用药: 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 白芷芳香通窍,散风止痛

11、; 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疏风解表,散寒止痛; 薄荷、菊花、蔓荆子质轻上浮,清利头目,长于疏表祛风止痛。 (6)加减: 寒邪著,头痛剧烈,遇寒即发,舌苔白,应加重温经散寒之品,如川乌、细辛、藁本。 头重痛如裹,肢体困重,湿困清阳,可加独活、苍耳子、苍术,以祛风除湿。,(1)症状: 主症:头痛如灼,甚则如裂 兼症:发热恶风,面红目赤,鼻流浊涕,口渴欲饮,便秘溲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3)治法: 疏风清热。 (4)方药: 芎芷石膏汤加减。本方功能散风邪,清里热。 主治风热上犯所致头痛。,2风热头痛,(5)常用药: 菊花、薄荷、蔓荆子辛

12、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 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 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 生石膏清热和络。 (6)加减: 热甚便秘者,可加制大黄或加黄连上清丸,通腑泄热,苦寒降火。 如伴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亦痛者,可加苍耳子、辛荑,以散风除湿清热,通利肺窍;或加桑白皮、鱼腥草泻肺清热,或加服藿胆丸以清泄胆热。,黄连上清丸,组成:黄连,栀子,连翘,蔓荆子,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大黄,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藿胆丸,组成:藿香叶 猪胆粉功

13、能主治:清热化浊,宣通鼻窍。用于风寒化热,胆火上攻引起的鼻塞欠通,浊涕头痛。,症状: 主症:头痛如裹 兼症: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 舌脉:苔白腻,脉濡,3风湿头痛,(2)证机概要: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中焦。 (3)治法: 祛风胜湿通窍 (4)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本方功用祛风胜湿,用于风湿困遏所致之头痛。,(5)常用药: 羌活、独活、藁本长于祛风除湿散寒而止头痛; 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均擅祛风胜湿,通窍止通。(6)加减: 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竹茹、生姜以降逆止呕; 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显著者,可加苍术、厚朴、陈皮、藿梗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方解,方

14、歌,羌活胜湿汤,君:羌活祛上部风湿 独活祛下部风湿,通利关节 臣:防风,藁本祛风胜湿,止头痛 佐: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蔓荆子祛风止痛 使:甘草和药,羌活胜湿独防风, 蔓荆藁本草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良, 善治周身风湿痛。,(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1)症状: 主症:头痛而眩,甚或两侧跳痛,常波及巅顶。 兼症: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部升火,目赤,口干苦 舌脉:苔薄干或黄、舌质红,脉弦有力。 (2)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3)治法: 平肝潜阳。 (4)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功能平肝熄风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风火上旋所致的头痛、眩晕、震颤等病症。,(5)常用药: 天麻

15、、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 珍珠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心安神; 山栀、黄芩、丹皮、菊花苦寒清泄肝热; 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 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养阴柔肝。 (6)加减: 若肝火旺盛,头痛剧甚,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溲赤,苔黄,脉弦数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泻肝清火,或加服龙胆泻肝丸。 素体肝肾阴虚或因肝旺阳亢而耗伤肝肾之阴,两目干涩,腰膝疫软无力,舌红少津,脉细弦等症,可酌加生地、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石斛、杜仲、牛膝、桑寄生等滋养肝肾之药。,(1)症状: 主症:头痛昏蒙,头痛而重,如物裹首 兼症:时有目眩,胸脘痞闷,恶心泛泛,甚则呕吐痰涎,纳呆 舌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2痰浊头痛,(2)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3)治法: 化湿祛痰。 (4)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本方功能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主治风痰所致的头痛、眩晕等病证。,(5)常用药: 半夏、陈皮、枳壳、厚朴健脾化痰,燥湿理气; 白术、茯苓健脾化湿; 天麻、白蒺藜、蔓荆子平肝熄风止痛。(6)加减: 如痰湿蕴久化热,痰热上薰,口苦,舌苔黄浊,大便不畅者,宜去白术,加黄芩、竹茹、枳实、胆星等清热化痰。 若肝胃虚寒,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可加吴茱萸、生姜,温肝和胃而降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