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239589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_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力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

2、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本课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本课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按照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说法,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 “二人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黑土地上热热闹闹地一直走到今天,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有 200 多年的历史了。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足见其群众基础之深厚。它那粗犷、通俗、火爆的表演风格,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转艺术别具一格的

3、魅力所在。思考 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东北“二人转” ,可谓家喻户晓。总的说来,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哪些特点?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除了表现在文学艺术上,还表现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上。我国的科学技术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以下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我国的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实用性和整体性。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 、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方面的内容。2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的内涵、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文学

4、艺术科学技术精神世界丰富而绚丽精神生活鲜明而独特 3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和的特点。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文明程度实用性整体性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生命力创造力区域特色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以及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

5、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蒙古族的和柯尔克孜族的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汉族鲜卑族吐蕃族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玛纳斯西域各族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民族文化共性民族特性强烈认同感归属感文化底蕴民族凝聚力包容性和睦相处吸收借

6、鉴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和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创造幸福生活的,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内忧外患强大精神力量不竭力量之源 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特色是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文化内容既反映上层人的生活,也贴近百姓。譬如,园林设计上呈现地域差异,南方园林多体现居者闲适心境,北方园林多呈现皇权的尊贵显赫;传统科技发达,许多古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中华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的三大发明先后西传,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改造旧社会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

7、来。中华文化的“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文学艺术:首先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作用: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最后要把握中华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科学技术:首先应明确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地位: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再次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特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8、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最后要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的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

9、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我国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10、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古代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互相驳难,却又互相吸收,吕不韦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体现了总揽百家的思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学说互相包容荟萃的历史事实。正是

11、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羝、羌、契丹、辽、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汇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汉代北方民族的器用杂物、乐器歌舞, “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精神,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漠北淳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

12、华洽四海” 。盛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开放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首都长安更是“胡化极盛一时” ,胡汉文化互相融合,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即使是对外域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者得以长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包容会通精神。佛教自汉代传进中国以来,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汇通交融,获得新的营养而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达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

13、想。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虽然这时的中国已渐趋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减弱,但许多有识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事实上,历史上中国除了儒、释、道三者并存外,甚至还以宽厚的心态接受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稣传教士传进的科学技术,曾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大批热血知识分子仍然不忘学习西方文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现。例 1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 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

14、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 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 c。A 不符合题干,B 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答案 c例 2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包容性B不平衡性 c同一性D时代性解析 这句话主要体现了文化上的求同存异,即一个民族的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答案 A例 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文化创新需

15、要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BcD解析 该题考查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错,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错,中华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世界文化。故选 A。答案 A例 4 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 “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BcD解析 通过“五缘”可以看出闽、台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和相互交融的特点,故符合题意,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答案

16、 A例 5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 。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BcD解析 格萨尔王传几千年来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部作品既是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故符合题意,不是材料体现的。答案 D例 6 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