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205097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8.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_(中医基础)(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讲,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整体观念,若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发生病变,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异常外,还常常影响到别的脏腑,甚至造成整体功能的紊乱。,整体观念,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同时中医学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四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方区域,整体观念,人

2、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整体观念,重视整体,是中医学的突出特点,这样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造成的顾此失彼的弊端。这一特点在现代医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的重视和研究。,辨证论治,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分辨、判别。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3、论治是治 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其治疗方法有异,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也不

4、同,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1)同病异治,如麻疹在其不同的阶段,则属不同的证候,初期(12天)疹未出透,治当发表透疹;中期(24天)肺热明显,治当清解肺热;恢复期(47天)余热未尽,肺胃阴伤,治当养阴清热。春季感冒,多为风热,宜用辛凉解表;夏季感冒,多为暑湿,宜用清暑化湿;冬季感冒,多为风寒,宜用辛温解表。,(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病,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

5、对症疗法,也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第二讲 阴阳在中医学中是怎么应用的?,(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以,阴阳并不专门代表个别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意义。,返回目录,返回本节,(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分类归纳。,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的属性特征具有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返回本节,

6、返回目录,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上与下,是对方位而言。,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3.阴阳的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 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即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4.阴阳的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论属阴还是属阳的事物或现象,随着

7、划分的范围或条件的变更,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阴阳所具有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和 可分性的特点,对揭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 动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返回本节,返回目录,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截然相反,是相互对 立、相互排斥的关系。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相互

8、制约的特性,是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 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和相互助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此长彼亦长:阴随阳长;阳随阴长

9、 此消彼亦消: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含义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原因阴阳对立制约导致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根互用导致阴阳皆消皆长。,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此长彼消: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4.阴阳的相互转化,含义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内在因素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四) 阴

10、阳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素问,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生命的根本,应与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相适应。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关系,是人体生存和健康的必备条件。,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

11、基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失调,阴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四)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寒热病机示意图,正常,实寒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

12、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因此,在临床上,只有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属性归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六)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 阴或阳一方偏胜但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应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泻其有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返回本节,返

13、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其不足,(2)补其不足: 阴或阳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为虚证,应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此即“阴病治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14、,明张景岳,返回本节,返回目录,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归纳药物性能,寒、凉属阴,一般寒性或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温、热属阳,一般温性或热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1)归纳药性: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返回本节,返回目录,(2)分析五味:,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滋味不同,药效不同。,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返回本节,返回目录,第三讲,五行在中医中是怎么应用的?,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返回本节,返回目录,(

15、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运动和变化。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谓“五行”,如同“阴阳”一样,它也不过只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中医学不过是在当时条件下利用它来阐述自己的一些认识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玄妙的地方。,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1.木曰曲直,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2.火曰炎上,火的特性: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返回本节,返

16、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3.土爰稼穑,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4.金曰从革,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5.水曰润下,水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二)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对金木 水火土的具体观察,但古人已将 其运用于对一切事物属性的总概 括,它早已超脱了其各自意义的 本身,而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 象的涵义。,所以,五行的特性具有广泛抽象的含义,返回本节,返回目录,返回知识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