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讲课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204927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评讲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作文评讲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作文评讲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作文评讲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作文评讲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评讲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评讲课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评讲课教案作文评讲课教案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构思作文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精心打造开头的意识指导学生写出思想深刻,有感染力的作文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精心打造开头的意识指导学生写出思想深刻,有感染力的作文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构思作文的意识能力教学方法:训练讲授引导拓宽思维高考动向:写作第一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课堂写作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构思作文的意识能力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精心打造开头的意识指导学生写出思想深刻,有感染力的作文教学过程:、布置作文:寻,就是“寻找” “探求” 。寻幽探胜,饱览美丽的风景;寻根究底,探求科学的奥秘。异乡寻梦

2、,故园寻根。寻求发展的机会,寻求人间真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以“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2、要求:时间为一小时,重点注意三个方面,一是书写,二是开头,三是立意是否深刻。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高学生分析作文的能力教学内容:学生集体评作文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小组成员集体评价事先下发的作文,提出有点和缺点。2、由小组成员共同商量确定本组最优秀的作文,并写出简评。3、共同交流:将本组的优秀作文拿到班中进行集体交流。第三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写出思想深刻,有感染力的作文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今天我们来讲评以下我们写得作

3、文:寻。二、存在问题:书写混乱,语言匮乏,思路狭窄,大多立意不深。三、思路指引:这是一则材料加命题的作文,材料其实就是对题目的限制所以研读材料是必要的。材料其实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寻找的对象,即寻找什么;二是寻找的意义,即丰富完善这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也应一次为写作的侧重点。另外寻可以是一个动词,我们可以这样写:、寻的主体:在具体的行文中,我们可以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寻找某物,某种精神的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这是主体就是自己;也可以写某一历史人物寻找人生目标、理想的经历,以及对他们的意义,这是主体就是某一历史人物。2、寻的对象: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我们应明确寻找什么。材料提供了一些对象例

4、如:寻找自己,我们可以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自己渐渐迷失了自我,一个偶然的契机,自己得到顿悟,去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位置;寻找他人,属于低层次上的寻找,注意写出寻找的结果即可;同样寻找物质需求也属于低层次上的寻找;寻找精神慰藉,这是寻找”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等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东西。寻找不曾拥有的,寻找成了一种向往、追求、进取,为了渴望而探索。寻可以是一个量词,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寻是距离,那么这个距离是什么呢?(心灵,境界等)为什么要弥补这个距离呢?怎么样才能弥补这样的距离呢?弥补了之后又怎样呢?四、提供给你的材料:屈原的“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寻求楚国的未来

5、之路;李贺的“寻”: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寻找诗人自己的理想李清照的“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个人生活的出路;辛弃疾的“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志同道合的人。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题赠中学生 五、可借鉴的佳作:记住回家的路周国平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

6、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

7、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

8、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

9、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六、下水作文:寻张英夜色很宁静,天空中有一层淡淡的云,像是给月和星星披上了一层薄纱,月色更美了,星星的眼睛更深邃了。望着这夜色,我烦躁的心顿时澄清了,静下来了引我陷入无尽的思考。忙忙碌碌的一生,曲折,平坦;顺利,艰辛;欢笑,泪水;不管怎样,人们都在坚持着,尽管步履蹒跚,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寻

10、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看到一个日渐消瘦但依然执着的身影,在被月光笼罩的“绿肥红瘦”的荷塘中寻觅,虽然冷冷清清,虽然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疲惫的双腿已不能支持瘦弱的身体,步履漂浮,但我分明看到了诗人脚步的沉稳,内心的坚定。饱经磨难,一生清苦的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他要寻找,在探求中生活,在生活中探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又是谁呢?为什么寻的这样艰辛?为什么寻的这般苦恼?又为什么寻的如此坚定?是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吗?是“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美人吗?一个文人,做好自己的本分多好,躲进小楼,多么清净,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11、” ,多么惬意然而,他并没有忘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一手拿如椽之笔,一手握斩棘之剑,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寻找。蓦然回首之际,我分明看到了他凄苦的笑容。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一寻八尺,千寻又是多少,真的有这么长的河吗?闭上眼睛,我看到了一个果敢的身影。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一只扁舟执着的逆流而上。屈膝,弓背,双手紧握一根长长的竹篙,面容坚定,动作有力而从容。哪来的这股神力,哪来的这般淡定,哪来的如此从容,在他宽阔的胸膛中,有着一颗坚定有力的心,它有翅膀,它要飞翔。一个寻字竟是这样的深邃,伟大。我不得不叹服于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我也明白了它为什么会这样灿烂辉煌。长城之所以雄伟

12、,是因为那里有中国人不屈的魂魄;兵马俑之所以会成为奇迹,是因为那里有中国人崇高的精神;莫高窟之所以会名扬世界,是因为那里有中国人最美的姿态。与其说中国的文字是写意的,倒不如说中国人是写意的。云已慢慢退去,夜色更加清爽第四、五课时总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巧用作文作文材料一、前言:1、读下面全国近年各地的高考考场作文题。(1) 良心(02 年高考湖南满分作文)(2) 面对选择 (02 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3) 吊屈原赋 (03 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4) 论感情用事 (03 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5) 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05 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6) 留给明天 (05 年高考天津优

13、秀作文)2、思考:这几道题话题相同吗?角度呢?假如只有一个材料,该如何来写?如屈原事例。3、且看看别人怎么动笔:例一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一声悲叹“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后便投身汨罗。那“鸾鸟凤凰,日以运兮”的无奈,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的愤懑,令他只有选择以死亡来树立良知的威严与人性的雍容气度。上。4、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5、怎样才能做到一材多用?有许多考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不能使有限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即不会“一材多用”的原因。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

14、高考时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学一点“一材多用”的本领,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二、作文“一材多用”的技巧: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例 1:“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这素材,面对不同的题目,只要拉一拉、靠一靠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全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98 卷以“坚韧”为话题)为什么非要和大家一样一窝蜂去移植爱因斯坦的记

15、忆呢?我们就不能移植袁隆平的记忆吗?(97 卷“假如记忆能移植” )在他记忆中一定有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吧?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提炼出不同的论题,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00 卷“答案是丰富多彩” )袁隆平为什么能这样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呢?这不正是“诚信”品格的集中体现吗?(01 卷“诚信” )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在别人都去花天酒地的时候,他能默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不正是“心灵选择”的结果吗?(02 卷“心灵选择” )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呢?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

16、有关。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吗?(03 卷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04 卷“挫折” )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例 2: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写完了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资本论 。每天清晨马克思都早早地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在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伦敦冬天阴冷,马克思一边读书,一边抖动身子来抵御寒冷,久而久之,水门汀下磨出了“马克思脚印” 。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连午饭都不吃。长期的坚持,终于才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这个例子从不同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论点是可以证明的:拼搏、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