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173388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学案导学_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阿房宫赋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词语难点:内容理解学法导引 1、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第二部分(第、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每个部分内还可分成小的不同层次,自己试一下。案例剖析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及特点。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

2、房出。分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 “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 “六王”之“毕” ,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 ,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 “兀” “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

3、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 “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 ,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段

4、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

5、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可见,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

6、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 “隔离天日” ,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

7、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则承“暖响” “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例“长桥卧波,复道行空” ,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 ,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致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

8、眼前。5、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 、 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分析: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 ,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 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巩固训练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辘辘远听鼎铛玉石B、囷囷焉尽态极妍架梁之椽c、阿房宫剽掠其人金块珠砾D、尽锱铢妃嫔媵嫱逦迤2.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

9、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人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多于市人之言语A、B、c、D、5.杜牧,字_,号_,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10、,与_合称为“小李杜” ,有文集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阿房宫的来历?_。宫人的生活情景_。“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_。秦亡的教训?_。7、背诵全文。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

11、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8.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9.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

12、;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B、c、D、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A、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宋人;是指秦人;B、相同,都是指宋人;是指宋以后的人;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相同,都是指宋人,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

13、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知识拓展(一)阅读下文完成 12-15 题:前赤壁赋苏轼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子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

14、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下列四组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且夫天地之间c抱明月而长终而又何羡乎?D不知东方之既白目遇之而成色3.对文中划线的四句话的翻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固一世之雄也”:

15、确实是一代英雄。B “哀吾生之须臾”:哀叹我们人生短暂。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人生的成功与失败是有规律是,不应消极。D、 “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4.对文中“客”与“苏子”的观点转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人高度称赞了曹操这样的英雄,委婉都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B、客人大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苦恼和无可奈何。c、苏子的思想则较为积极,水长流,月永生,宇宙和人生都是永恒的。D、苏子还认为,只要投人大自然,能及时捕捉造化的各种美,人生就是幸福快乐的了。5.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主客对答实际上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客的观点代表了苏轼的生活苦恼,主的观点则代表了苏轼的超脱领悟,B、本文即是一篇抒情小赋,而就其内涵来说,更是一篇哲理小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c、看得出作者苏轼这时对人生的看法还是积极乐观旷达的,是能够融入大自然并享受大自然的。D、不论是从文体角度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