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_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173385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房宫赋》教案_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阿房宫赋》教案_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阿房宫赋》教案_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阿房宫赋》教案_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阿房宫赋》教案_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房宫赋》教案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教案_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房宫赋阿房宫赋教案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二)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

2、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 ,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文体介绍: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其体始于战国时赵国人荀卿的赋篇 ,至汉代形成固定的、独立

3、的文体。汉赋多鸿篇巨制,多四言句式,杂以散句。汉末出现了抒情小赋,但很快被六朝的“骈赋”所代替,骈赋往往用四字对或六字对。至唐宋时又发展为“律赋” ,在篇幅、格律、对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 ,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赋在结构上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在形式上,赋字数不限,但以四、六言为主。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借景抒情

4、,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西汉时文人将屈原、宋玉等所运用的、作为长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离骚式诗体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发展而形成的。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 (文心雕龙诠赋 ) ,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之能享。赋在其后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从古赋到徘赋到律赋到文赋,形式上不管怎么变革,却始终沿着散文化的轨道行进,并没有回到诗的故乡。说“赋者古诗之流” ,只有在说明赋还保留着某些骚体诗的外部形式特点时才算是正确的,若是用以说明赋是诗的一个支派,那就是大谬特谬了。诗,总是喜欢借助跨度极大的跳跃,行踪飘忽飞腾,在广阔的立体空间里上天

5、入地,展开想象和联想,时刻为感情寻找着形象。赋,则不然,它与一般的散文并无二致,都是在一个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开其叙述、描写、议论时,逻辑严密,顺序衔接,脉络连贯,十分注重的说服力量。而说服力量的达到,往往具体表现为对气势的追求。“以赋视诗,较若纷至沓来,气猛气恶” 。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揭示出赋和诗在对气势要求上的这种不同点,可谓一矢中的。竹亦青阿房宫赋的生命力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音。2学生大声地自读。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三、学习第一段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2找一学生

6、读第一段。3学生齐读。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六王毕:完了、结束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不霁何虹雨止初晴(2)特殊用法四海一“一”数动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北” 、 “西”名状向北、向西“骊山”名状从骊山未云何龙“云”名动出现云彩“龙”名动出现龙未霁何虹“虹”名动出现虹歌台暖响“响”动名歌声5段意理解。本断可分四层: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 ”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 “覆压”言其广,

7、“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 ”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 “五步” “十步” ,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 “盘盘焉、囷囷焉” ,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 “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

8、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6小结“赋”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 。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二段1学生读。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1)补充注释。a绿云扰扰:“绿云” ,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 ,纷乱蓬松的样子。b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

9、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 ,深远;“之” ,动词,去。b尽态极妍“妍” ,美丽。c缦立“缦”通“曼” ,久。d “逦迤”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3)特殊用法。a辇采于秦“辇” ,名状,乘辇。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收藏” “经营” ,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 “玉” “金” “珠” ,名状“铛” “石” “块” “砾” ,名动(4)段意理解。a过渡:在第段中,

10、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 ,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 ,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收藏” “经营” “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

1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 ,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二、研读第三段学生读、背第三段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1)补充注释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槛:栏杆(2)重点实词a函谷举举:被攻取b可怜焦土可怜:可惜2段意理解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

12、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3)第三层:这部分用 14 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 “炬” ,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 “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三、研读第四段1学生齐读。2理解内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

13、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3学生反复读、背第 3、4 两段。第三课时讨论与分析:、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 ”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

14、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

15、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 ”可见,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

16、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 “隔离天日” ,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则承“暖响” “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把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