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154798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地面 是近地面 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主要包括 吸收 、反射和散射。,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3.受热过程(1)地面受热:大部分A( 太阳短波辐射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被加热,并以B( 地面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 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4.保温作用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为 大气逆辐射 ,它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部分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特别说明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近地 面的大气能吸收地面辐射(即阻碍地面辐射散失);(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 还给地面(即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1)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 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进行。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 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 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 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2)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 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等。,(3)分析太阳能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 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 气温随高

4、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 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 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 下而上消失。,(3)逆温的影响 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 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 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现象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 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

5、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 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命题视角一 大气热力作用过程及应用 1.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 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 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2017北京房山终结性测试)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 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减弱了地面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2017北京房山终结性测试)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 盖地膜,其主要的作

6、用是 (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A,C,答案 (1)A (2)C (1)地膜覆盖后,地面长波辐射会被地膜内的水汽和 二氧化碳所吸收,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主要受纬度、下垫面 性质、地形及大气状况等影响,地膜对地面辐射影响很小;太阳辐射总 量是由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决定的,地膜不能增强太阳辐射的总量;太 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穿过地膜,故地膜对太阳辐 射的吸收影响不大。故A项正确。(2)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能强烈反射 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同时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故C项正确。,

7、命题视角二 逆温及其影响 2.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迅速,较 高处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下 图,回答下面两题。,(1) (2015北京东城一模)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2) (2015北京东城一模)逆温的影响有 ( ) 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利于雾的形成 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 B. C. D.,A,B,答案 (1)A (2)B (1)本题考查逆温。 根据题意读图可知

8、,c显示逆温 逐渐消失,应该出现在上午,A项正确。(2)逆温不利于大气对流,故不利 于污染物的扩散,选择B。,1.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 。是大气运动最 简单 的形式。 2.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考点二 热力环流,(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提示:顺时针)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甲乙丙丁 。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 降低 ,气温 降低 。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 高空 凸,气压低,等压面向 近地面 凹。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 黑夜 。(白天或黑 夜)或 冬季 (冬季或夏季)的盛行风向。

9、 (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 乙 地。,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比热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气温相对较高;比热小的地 球表面,白天气温相对较高,夜晚气温相对较低。 (2)“四个步骤” 热上升、冷下降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降。 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 低压。 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 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1)海陆风,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

10、一般海风开始于上午1 1时,到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1720时左右转为陆风。 (2)山谷风,(3)城市风环流,命题视角一 热力环流的判读 1.(2016北京临川月考)下面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错误的是 ( ),答案 D D图中心为城市,由于城市气温高,因此中心气流应上升。,D,命题视角二 城郊热力环流的综合分析 2.(2018北京密云阶段测试)下图是北京城郊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北京前门与通州相比,年平均气温的差值T最大可达 ( ) A.1.8 T 1.9 B.2.0 T 2.1 C.1.9 T 2.0 D.2.9 T 乙丙 ,判断理由是 水平气压梯度力

11、由甲指向乙、丙 。 3.图示地区位于 北 (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风向向右偏转 ;是 近地面 (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 风向与等压线存在一定夹角 。,1.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2.等压线图的判读 (1)认识基本气压场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 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 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 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 鞍形气压场:简称鞍,是两个高压中心或两个低压中心交错分布的中 间区域。 (2)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根据气压状况判断近地面气温:气压高的地方一般气温低,气压低的 地方一般气温高。 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流垂直运动: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的地方气流下 沉,气压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