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15139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积极追问:打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结合水的教学课例研究谈教师“积极追问”的策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 沈林洪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积极追问”策略,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审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关键词积极追问,主动探究,学习效率当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 40 年代提出了关于培养

2、儿童创造力的主张“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就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于任何一篇课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问上这样五个问题:课文写什么?作家为什么要写?作家怎么写?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这个词?如果是学生该怎么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我们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读者自己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的成果。水 ,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

3、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原文题目为饿水 。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通过“排队挑水” 、 “雨天洗澡”及“一勺水冲凉”这三幅(远景、近景、特写)画面的刻画,反映了“我”出生的村子里人们对水的渴望、期盼,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雨天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细节描写, 作者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手法,反映了人们因缺水而辛酸、苦涩的生活。而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处理是不同的,这可能就是这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课堂上有效运用“积极追问”的策略,语文课堂才变得更加精彩。一、跟着感觉走, “追问”好似春雨润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

4、确提出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全面提2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钱发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骨干教师) ,在教学水一课中,处处以“感觉”为主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钱老师在指导学生分行朗读好词语后,便问:“这些词语给你传达了什么感觉?”当学生将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时,钱老师又问:“作者选取了哪三个场面?”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远程挑水 雨中洗澡 勺水冲凉。这时,钱老师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雨中洗澡和勺水冲凉” ,当出示“雨中洗澡”的场景文字时,钱老师开始追问:“你读了这段文字有什么感觉?” “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你是从哪些词感觉到的?

5、” “作者是怎么写的?”当出示“勺水冲凉”的场景文字时,钱老师又追问道:“请你找出描写舒服感觉的词句,重点体会哪些是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的?” “作者为什么又写了第五自然段?”从而指导学生体会放大了的舒服感觉。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钱老师处处让学生找“感觉” ,好似春雨润物一般跟着感觉走。于是,学生被动式学习一下子变成了发自学生内心的“我要学”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种“积极追问”策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确立学习的责任感,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成

6、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精心预设,精编指导学习,注重诱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探究学习内容,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二、跟着思维走, “追问”犹如夏雨如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提出的第二个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徐瑛(苏州市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教学水一课中,处处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徐老师要求学生三词连听,默写词语:储藏 一勺水 膝盖,接着出示这个“储藏”词语在课文中

7、的句子,从而指导学生运用找近义词来理解“储藏” 。当学生回答到“储备、储存”时,徐老师开始积极追问:“这里的储藏能不能用储备、储存?” “什么藏起来?” “怎么藏的(村子里的人是怎么把水藏起来的)?” “为什么加锁?” “水窖里的水是怎么来的?”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3扣,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进入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体会人们取水的辛苦。当指导学生阅读“雨天洗澡”时,徐老师运用采访的形式不断追问学生:“当时,你为什么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你会叫什么?” “你想对老天爷说些什么?” “你为什么脱得光溜溜的?” “你为什么喝雨水?”一连串追问的问题,其实直逼一个答案,那就是感悟“雨天洗澡”的那种痛快。

8、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处处指导学生跟着“思维”走,一个个追问的问题犹如夏雨如注,直冲学生的内心。而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则侧重于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学习始终离不开教师,学生缺乏独立思维和自主创新意识。而教师通过这种“积极追问”的策略,重点指导学生对文本感受和理解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依赖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能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从而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三、跟着学生走, “追问”如同秋雨缠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提出的第三个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语

9、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薛法根(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在教学水一课中,处处以学生为本,从学生低层次的“懂”到高层次的“不懂”的一个课堂追问过程。一上课,薛老师板书“水” ,便问学生:“你们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读过了吗?” (生:读过了!) “读得了吗?” (生:读懂了!) “真的吗?” (生:真的)一个个简单而又有趣的开场白,一下子消除了一个陌生老师与孩子们的心里距离。这时,薛老师话峰一转,便问:“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当学生一个个回答完之后,薛老师又问:

10、“课文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的吗?”这时,孩子们开始进入深思。这时,薛老师又追问道:“课文重点写了哪两件事?” “这两件事表达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进入课文进行学习感悟。当讲到“吸吮”和“润湿”两个词时,薛老师又指导学生品味词的细微差异,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学生自己明白了:“吸吮”与“吮吸”的区别, “润湿”与“湿润”的区别。特别是在课快要结束时,薛老师又开始了追问:“课文表达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苦,可为什么却写了两件乐事呢?乐得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精彩地回答出了五大方面的不同,而薛老师又问:“作者想告4诉我们什么?”一个个问题又开始进入,以至于薛老师最后问道:“你们读懂了吗?”学生开始回答:“没

11、有!”“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薛老师就是将语文学习变成了一项综合性学习,从学生低层次的“懂”开始,一直到学生高层次的“不懂” , “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这种“积极追问”的策略,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在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以儿童为本位,积极追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四、跟着幽默走, “追问”

12、宛如冬雨深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提出的第三个理念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要求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陈国安(江苏省苏州大学教授) ,在教学水一课中,通过课文与原文的对照阅读,处处抓住原文中“幽默”的语句进行品读,从而指导学生体会课文主旨。陈教授在指导学生品味原文中的“几个小时”和“不深不浅”两个词语时,处处抓住文本进行追问:“这里的泉水多吗?” (体会泉眼,泉很小,水不多。 ) “这里的泉有几处?” (文本中写着“一处” 。 ) “吃水的人都吗?” (一个村子的人吃水)从而体会原文中的“

13、几个小时”比课文中的“一个小时”更准确;陈教授又追问:“我能挑多吗?” (不行,人多,一个村子的人吃水) “我能挑少吗?” (不行,排几个小时的长队,而且是十公里之外) “那么,你觉得我们一村人都有什么品质?”指导学生朗读:“水落石出”的成语我是这样知道的。陈教授这才到主旨上:“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指导学生读好“这样”这个关键词语,读出其中俏皮的样子,幽默的感觉。这时,陈教授再次指导学生分别找出其它三处幽默的语句进行品读课文,读出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陈教授这种运用课文与原文对照朗读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敏锐力。传

14、统封闭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所用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而陈教授这种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学习主体的5能动性,在课程资源、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每个学生展现个人的能力。教师这种“积极追问”的策略,根据教材特点(课文与原文对照) ,采用开放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这种“积极追问”的教学策略,更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学生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学习把握,出自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美丽。 “积极追问” ,是教师不断解读文本提升理念的全过程,更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参考文献: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永不停滞的追问 ,朱则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