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814700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

2、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

3、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 托尔斯泰说过:“成

4、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

5、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 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

6、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 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

7、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 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教学理

8、念】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

9、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

10、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2、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四、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

11、下: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体验:(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五、教学方法】1、角色访谈法 2、讨论法 3、分析法 4、多媒体直观教学5、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六、教学创意】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12、二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七、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13、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起因。先放映甲午中日战争片段(突出邓世昌事迹) ,让学生感受他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问:影片中的人物大家认识吗?你认为在他身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知道这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吗?提问:你认为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

14、完经过后,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着重解析黄海之战、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抗日路线、决策的原因及结果) ,得出全面的结论。 (第一,黄海之战是近代中国加强海防后一次大规模海战,邓世昌所率领的舰队英勇抗战,全体将士为国捐躯鼓舞士气,表明了爱国官兵誓死保卫海防的民族气概,它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反对外来侵略必胜的信心。第二,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 ,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第三,黄海之战后,无论是海战还是陆

15、战,清军抵抗的少,退让的多,它说明在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下,中国的海军不具备捍卫海防的能力。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由学生阐述危害后进行反思,对外妥协退让不能避免战祸,妥协只能葬送自己。课外链接 在割地一目里,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割台”的原因,从现实角度明确反“”的责任感。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安排活动:活动方式:以采访形式分成五组,一组为记者,一组为日本,一组为中国,一组为美国,一组为英国。活动内容: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

16、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课后小论文)?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以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为论据,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结合中国现状谈谈你对“和平崛起”理论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八、教学反思】由于本课内容是黄海海战及马关条约签定和影响,要让学生解释甲午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所以如何引导分析成为关键,我基本能做到这点。但遗憾的是对几次战役的经过讲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完善。以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中国近代史上的耻辱为论据,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结合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