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813649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田文史资料《读地名志,说文明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读地名志,说文明史地名志是以地名普查资料为基础编辑出版的地名资料书,一般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其内容主要包括地方综述、政区地名、政区沿革、地名(乡、镇、村)的由来、隶属关系变迁、名胜古迹、人工建筑、地理实体、地名艺文、附录、附图、地名索引等篇章。县级以上(含县)出版发行的地名志,具有法定的性质,是加强地方地名管理和标准使用地名的重要依据。玉田县地名志成书于 1998 年,记录了玉田传统地名 800 多个。这些简单而又朴实的地名,承载着它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史实,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地域文明的重要依据。本文试图以传统地名为线索,对玉田县的发展历程进行粗浅的解读。1、仔细研究玉田县地名志,肯定

2、会对“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加深理解。是的,在历史长河中,玉田县的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潮洛窝乡政府所在地潮洛窝村原来写作“潮落窝”,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古时,每当涨潮时,海水便从渤海从南向北涌来,这里则是它的落潮之处,村名潮落窝乃是由此而来,后来讹写为潮洛窝。该乡有个小村,是明代永乐二年邵姓所建,村旁曾有一湖,故名邵湖庄。后来湖水干涸,谐音改为邵胡庄。如今,这一古湖早已不见踪影。林头屯乡的老君屯为明朝嘉靖年间孙氏立庄,原名大泉2屯,因村边有一眼大水泉而得名。后因泉水流量过大,时常淹没村里的耕地,村民便把根治水患的希望寄托在太上老君的身上,家家户户供奉老君,这才改名为老君屯。可是,这眼大

3、水泉早已滴水全无。从玉田地名志中可以看到,一些古河道也神秘地隐去了自己的身形,仅仅保留在民间传说之中。比如,玉田镇北部有座孤立的山头,山下曾经有条南流的古河道,相传此河乃是辽代肖太后的运粮河;山脚下还曾建有装卸码头,所以定山名为码头山。码头一侧逐步形成村落,取名为码头山村。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运粮河逐渐干涸,码头遭遇冷落,山名改写为马头山,山下之村也就改写为马头山村。这条古河道究竟发源于哪里?流向何处?因为什么原因失去踪影?这些问题早已成为难解之谜。类似情况还有:石臼大洼有个村子,为明朝永乐四年(1406)卢、贾二氏迁民立庄,当时有一条北来的古河,河水绕村流过再折向正南,该村好像坐落在河湾土

4、丘之上,所以起名为芦甲岫(今属石臼窝镇)。如今,谁也说不清这条古河道的来龙去脉。对于玉田一带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丰润籍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在给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作序时曾经发出如下感叹:“自水经注成书以后,已经千余年,北方日趋干旱,许多河流不复存在,存者或改道或断流,与昔日之水文地貌,大不相同。如今丰润玉田界内,曾见于水经注之河流,三之二不见”!32、从玉田县志名志可以看出,玉田县所属各村的始建年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早的始建于春秋时期,最晚的始建于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情况正好说明,玉田县的开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错,玉田县是个古县,从建县之日算起,迄今已有 1400 年的历史。但是,开发较早

5、的仅仅是北部地区。以玉田镇为例,林东、周庄、东马头山等村落都是“古村”(特指那些立庄于唐代以前的村庄),西马头山、查家屯、北白塔等村为唐代建庄;东西蒙各庄、沈官屯、陶官屯、曹定府始建于辽金时期,三里屯“至晚建于元朝”;大王庄乃是“宋朝王氏建庄”。另外,北部地区的孤树、大安镇、唐自头、彩亭桥、郭家屯、林头屯等乡镇,都有一部分村庄始建于唐、辽、金、元时期。南部地区地势低洼,600 年以前经常是汪洋一片,虽有一些地势略高的土岗,上面也是野草丛生,人迹罕至。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14021424 ),为巩固北部边防,改变北京周围地广人稀的状态,大力推行军屯和民屯,玉田境内不仅迁来兴州左屯卫的九千多名官

6、兵(军屯),而且有“奉诏而来”的数百户移民到这里安家落户(民屯)。正是这些“屯田”者以及他们的后代,在南部洼地建起一个又一个村庄,把人迹罕至的处女地开垦成万顷良田。所谓“立庄”,并不是说某人从某处迁到这里,搭了个窝铺,或盖了几间房子住下来,就形成村庄了,就有村名了。实际情况是,4立庄人选定一个地点居住下来,又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繁衍,一口人变成几十口几百口,一家一户变成数十家甚至数百家,这才成为聚落,才发展成真正的村庄,才有了自己的村名。据康熙志记载,康熙二十年(1681)全县村庄总数为 160 多个,证实明代初期建立的移民点,经过 300 年的繁衍,只有为数不多的聚落达到了“村庄”的规模,

7、其他聚落的户数与人口数仍然不多,没有资格荣登玉田县志这个大雅之堂。可是,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仅仅相隔 70 多个年头,玉田县的村庄数就增加到 500 有余,比原来的 3 倍还要多,说明享有盛誉的“康乾盛世”确实名实相符,人丁兴旺,发展速度大大加快。3、战争的残酷性与破环性尽人皆知。自春秋时期直至明、清交替时期,玉田多次成为两军交战的战场,人民群众在战争中蒙受了惨重的创伤。请看玉田县地名志的记载:杨家套乡东高桥村,系唐代古村,原名高坵镇,于“五代十国”时毁于兵燹,变成废墟。劫后余生的村民在废墟上重建村庄,才使高坵村死而复生,后改为今名;唐自头镇高家团城村,原来与郭家团城、王家团城两个村庄

8、相邻,在清兵侵入长城烧杀抢掠时,郭、王两个团城都遭到烧杀抢掠,庄毁人亡,高家团城这才形单影只了。大安镇原有个大狼庄村,是个土著村,历史悠久。但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这个古村竟然毁于战火,死里逃生的村民在大狼庄遗址的南面不远处重建家园,改名为大南庄。请看大安镇张氏谱书5含悲带泪的记载:“吾张氏之著于玉田大南庄也,由来旧矣,相传自汉唐以来,即居于斯。然年代久远,沧海变迁,兵燹频仍,族人零落所存者廖廖,幸不至灭绝。”是的,在那样的时代,“不至灭绝”那就很值得庆幸了!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子燕王朱棣为抗拒建文帝的“削藩”(1),进而争夺皇位,以“靖难”(2)为名发动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俗称“燕王扫北

9、”。这场战争使黄河以北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玉田县也没能幸免。对此,从玉田县地名志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比如郭屯乡辘轳庄村,在“燕王扫北”战争中,此村曾遭到乱军的洗劫,变成一片废墟,后来马氏从马家店迁此立庄,才使这里恢复了生机;鸦鸿桥镇郭家营村,是因“靖难军”曾在此地扎过营而得名。4、仔细阅读玉田县地名志,还可以找到许多清朝初期推行“跑马占圈”野蛮政策的痕迹。彩亭桥镇有个洪陈府村,始建于明朝,因建庄人姓程,所以定名为程府。清朝初期,有个名叫洪承畴的旗人将这个村子圈占,把程府村改名为洪家程府,后来讹作洪陈府。洪承畴何许人也?他原是明朝的一品大员,担任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之职,后被清军俘获,因为抵御不住

10、皇太极抛出的种种诱惑而投降归顺,加入满州正白旗。顺治帝及辅政大臣多尔衮率兵入关,洪承畴跟随左右,曾任“总督军务”、“经略两广、两湖、滇黔六省”等军政要职。他疯狂镇压6农民起义军,成为满族最高统治者的忠实爪牙。因为他为大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又是正白旗的旗人,理所当然享有“跑马占圈”的特权,估计他所圈占的土地至少也得在百顷以上。此外还有:杨家套乡的大定府庄,为明末王氏建庄,原名王家定府。清初,满族正白旗的杨、王二氏圈占了这片土地。杨氏是旗人,又有人在朝为官,依仗权势将村名改为杨家定府。但权势不可能永世流传,杨家势衰,杨家定府也便改称大定府庄了。如今,大定府庄人口总数为 1033 人,其中汉族人口为

11、 475 人,满族人口则为558 人,超过了汉族人口数,足以说明这个村当时确是旗人的天下。鸦鸿桥镇的大冯庄,为明代冯氏建庄,称冯庄子。清初,旗人雷、张二氏跑马占圈占据此地,冯氏被迫迁到自家坟地前另建新村,称小冯庄。从民族结构看,现在的大冯庄村人口总数为 1038 人,满族竟达 520 人,超过了汉族人口;而汉人所建小冯庄村竟无一满族。这里需要说明,旗人中的王公大臣,达官显贵,大多居住在京都或其他闹市,不可能定居在偏僻乡村,甚至根本没曾到过他们所圈占的土地。当年扎根在洪程府、大定府、大冯庄等乡村的旗人,地位都不是很高,甚至是旗人的奴仆旗丁。至于汉族与满族群众的关系,早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特别是新

12、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平等的政策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情同兄弟,与封建专制的清朝不能同日而语。5、古代的自然灾害五花八门,频繁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7成极大的威胁,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严重的创伤。一些村庄的建立与发展记录了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的历史,给今人带来另一种震撼。鸦鸿桥镇南、还乡河之东有两个村子,一个叫前沙沟,一个叫后沙沟(均属鸦鸿桥镇)。这两个村子始建于辽金时期。明朝末年,还乡河向东决口,无情的洪水不但将该村的房屋全部冲毁,而且硬是把平地冲出一条既深且宽的大沟,不少村民葬于滚滚波涛之中。大水过后,幸存者分别在沟南、沟北建房居住,沟南称之为前沙沟,沟北称之为后沙沟。又如,鸦鸿桥镇西南部有

13、个五里渠村,村名记录的也是还乡河泛滥成灾的历史。清乾隆年间,还乡河西岸决口,汹涌澎湃的河水向西奔流,冲出一条既深又宽的水渠。一直到十八年之后决口才被堵塞,还乡河水才回到了原来的河道。期间,牛各庄(今属鸦鸿桥镇)一个姓许的人家迁到沟旁立庄,因为立庄处距还乡河决口处约五华里,所以定村名为五里渠。还有,林西镇有个黄土坎村,原是明朝永乐年间刘、宋两家立庄,所以起了个村名为刘宋村。后来,因为该村位于兰泉河东岸,常闹水患,就在河东岸用黄粘土筑起一道堤埝,全村人均在堤上建房居住,所以将村名改为黄土坎;虹桥镇围里村,为永乐年间马氏建庄。这里紧靠荣辉河旧道,地势低洼,沥劳成灾那是家常便饭。8为防御水灾,村民在本

14、村四周筑起一道土埝,将村庄围在堤埝之内,村名也就定为“围里”了。6、从村名中还可以看出玉田先民崇德敬贤、向往和平幸福的美好情结。郭家屯乡有个尚庄村,乃是明代张、李二氏所建,一度分为尚庄前街、尚庄中街、尚庄后街三个村。为什么取名为尚庄?因为该村的地址比较低,常常受到邻近村民的嘲笑。于是,他们以“村址虽低,但是人品高尚”自励,取村名为尚庄。该乡还有个村庄名为刘典屯,为元代初期汤氏先民立庄。该村位于麻山西侧,而麻山是阳伯雍种玉这个典故诞生之处。人们敬仰阳伯雍的美德与善行,要把这个典故永远留在记忆之中,所以起庄名为留典屯,后谐音讹传为刘典屯。潮洛窝乡有个王木庄村,为明代永乐二年(1404)王氏立庄。王

15、氏是位木匠,由于此人手艺精巧,又通情达理,待人宽厚,办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好事,所以后人为该村起了个极好听的名字:王慕贤庄。后来讹作王木庄。彩亭桥镇有个四合桥村,说起这个村名的来历,有段曲折的故事。这个村为唐代建庄,立庄人姓肖,故名肖家土桥,后来党、吕、王、韩四姓迁入该村。明代初期,肖氏绝后,村名未变。民国四年(1915),四姓闹起纠纷,互不相让,以至于对簿公堂。经县府调解,四姓言归于好,决定抛弃前嫌,和睦相处,再也不搞争斗。痛定思痛,四姓为表达永世和睦之意,一致同意将村名改为四合桥。9玉田县一些传统村名带有“辛”字,今人看到或读到这个村名,情不自禁地想到先民的辛勤、辛苦与辛酸。比如窝洛沽镇辛庄子

16、村,为永乐二年贾、张、齐、三姓迁此立庄。因为该村坐落于低洼盐碱之地,尽管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劳动,打下的粮食却是微乎其微,十年九涝,灾害频繁,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所以起名为辛庄。杨家板桥镇有个娄辛庄,为明朝永乐初期王氏立庄,他家世世代代给迷王会(今属林西镇)娄家做佃户,劳累无比,困苦不堪,为使后代不忘祖先的辛勤与辛酸,村名定为娄辛庄。此外,林南仓镇的辛家庄、郭家桥乡的蒲辛庄等村,“辛”字的寓意都是如此。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的企盼,也能从传统村名中看出一、二。石臼窝镇有个太平庄,乃是清乾隆年间杨、常二氏由石臼窝迁到此处所建,定名为杨常沽,又称小石臼窝。民国年间,直奉战争爆发,县内许多村庄遭受兵劫,人们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唯独杨常沽安然无恙,村民非常庆幸,所以把村名改为太平庄,以表达渴望永久太平的心情。注释1、削藩: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分封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为王,分镇全国各地。这些藩王实力雄厚。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为加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