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135017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高中地理课件人教版必修二.(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2),讲解人:杨爱玲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辑,一、教材内容的选择,选择依据:内容标准以内容要求的形式给出了教材必须 涵盖的知识点 ,它们是选择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选择方法:逐条梳理内容标准所包含的知识点, 确定教材的章、节、目,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二、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必修2选择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四个主题展示人文地理内容。 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生产活动是全书的

2、分论部分。三者有内在联系。其中,人口问题是人文地理的核心问题。城市等聚落的 发展、 生产活动的展开都与人口发展和 人口迁移 有 直接关系。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书的总结,阐述解决人文地理问题的核心理念。,三、各章节知识结构、删减内容及重点,第一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空间变化,人口增长:数量变化,人口增长 过程,人口增长 的地区差异,人口迁移 过程,人口迁移的 影响因素,人口的变化,提示: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标准 中的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揉到了第一章中,以案例2和 案例3说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国家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 人口增长模式的

3、三分法与人口再生产的四分法 不同。,删除:人口素质与环境,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人口的 数量变化,人口的 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 及其转变,人口现状,不同时间尺度的人口增长 (10万年和100年尺度),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近50年尺度,三项指标,三种模式及特点,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放在活动中,通过分析案例解决),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难点,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 迁移的因素,定义、类型,不同历史阶段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主导因素与次要因素,影响因素种类,人口迁移的影响(分布、人才等),不同历史阶段 国内人口迁移特点,第二节知识结

4、构及重点,历史文化背景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影响,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 容量,人口合理 容量,由来、定义,影响因素(资源、科技、消费水平),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合理规模、公平秩序、因地制宜),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由来、定义,第二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内部 空间结构,不同等级 城市的 服务功能,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的不同等级,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定义,城市形态,删除:聚落的形成、城市的合理规划 扩充:城市形态,提示:1、没有把“中心地理论”放

5、在标准中,就不要求学生 掌握理论本身。可以深入浅出涉及“中心地理论”,以培养 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2、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城 镇内的商业中心。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标准 中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揉到了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城市 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中。,提示:4、把握内容的深度,注意要求的变化。例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只为“阅读”;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重点分析“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用图说的形式表达;,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形态与环境 (外部看),土地利用方式 (内部看),定义,行政区等,工业区,环境影响:地形、 河流、交通线,居

6、民区,商业区,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模式,影响因素,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划分等级的 指标、等级,城市 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 服务种类与范围,服务范围空间嵌套,数目、距离不同,含义、界限,城市发展的 影响因素,城市的 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城市 的空间分布规律,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城市化,什么是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定义,动力,意义,世界城市化进程,各国城市化进程差异,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影响,对策,第三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区位因素,农业地域 的形成,大牧场放牧业 (以潘帕斯农场为例),商品谷物农业(以美国为例),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7、),季风水田农业(以亚洲为例),案例,删除:农业生产活动,提示:后两节共有四个案例,其中,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与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种植业案例;潘帕斯大牧场放 牧业与西欧乳畜业为畜牧业案例。从设计的角度看,教材 对内容的描述和分析由细到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由 小到大。目的是培养学生迁移分析解决相似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因素的种类,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利用农业土地,特征:条件、结构、 经营发展方向相同,类型:区位条件地域差异,定义,定义,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分析方法),种植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商品谷物

8、农业,分布区:亚洲季风区,特点:规模小、商品率低、机械化低、水利量大,区位条件:高温多雨、地势低平、劳动力多、需求量大,作物:小麦、水稻等,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科技水平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机械化科技水平高,作物;水稻,分布区:美、加、澳、阿根廷、俄、乌克,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分析方法),畜牧业地域类型,大牧场 放牧业,乳畜业,分布区:美、澳、新、阿根廷等干、半干区,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温和、草茂质优、地广、地租低、距海近,产品:牛奶及制品等,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集约化水平高、大城周围,区位条件:温凉、潮湿、多汁牧草广布,产品

9、:牛、羊,分布区:美、新、澳、中西欧,第四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选择,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以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为例,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 工业区为例,平原聚落影响,工业地域的形成,案例,删除:工业生产活动,提示:强调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进步 对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的重大影响。工业区需掌握的关键点是区位和发展。,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主要区位因素,五类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要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导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科技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因素,政策的变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与心理,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工业地域的

10、形成,工业集聚与 工业地域 形成,工业分散与 工业地域联系,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分散原因,地域联系,生产工序、空间利用联系,专业化、共用基础设施集聚,发育程度高、低工业地域,原料及产品运输量小,充分利用不同 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通信手段,第三节知识结构及重点(分析方法),工业区,传统 工业区,新工业区,代表地区:鲁尔、英中南、美东北、辽中南,特点:大型企业核心、工业高度集中,代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代表地区:意东北中、德南、美硅谷等,特点:中小企业为主、呈分散状态,代表:高技术工业、传统轻工业,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重,形

11、成条件:人才积聚、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第五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运输方式,交通布局及其影响,布局变化,种类,优缺点比较,影响布局的因素,发展趋势,运输网的层次与形式,影响,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删除: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城市交通运输 电子通信、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国际贸易和金融,提示:只用交通运输表述“地域联系”。交通运输方式 为讲交通运输布局作铺垫,不是重点内容,与初中地理 有重叠的部分,可把重心放在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上。第二节两部分内容是案例,用于说明地域联系 方式与布局变化对其他地理事物布局的影响。该部分重 点是方法。,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及布

12、局,布局变化,种类,不同种类的优缺点,影响布局的因素,发展趋势,运输网的层次与形式,运输方式,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发展、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等,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方法),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对聚落空间 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 分布的影响,发展,网点位置,变化,网点密度,集镇商业的兴衰,第六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人地思想 的演变,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中国可持 续发展实践,发展历史,矛盾激化,寻找出路,解决思路,面临的问题,发展实践,提示: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 (注意用事实说话,不“贴标签”)。,第一节知识结构及重点,环境问题,原始社会:被动适应,农业文明:主动适应,内涵,工业革命:主宰,占有空间,人地关系 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 决定论,人定胜 天论,可持续 发展论,排放废物,获取资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尺度差异,地域差异,原则,途径,第二节知识结构及重点(情感、态度),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清洁工业生产,生态农业,适度消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紧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