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131917 上传时间:2018-10-27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6.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路小学《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基于标准的教学,对于众多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太熟悉而又太陌生的话题。,课程标准应当成为每一个学科教学的航向标,这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应该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行动准则 。,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建立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并转化为质量标准,在教学中实施,体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简言之,实现“标准、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这就是基于标准的教学!,何为“基于标准的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课程领导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及行为,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基于标准的教学的意义,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目标

2、:使学生经历测量、剪拼、拼接等自主探索活动,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很简单的一个教学目标,暴露出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问题2:教学目标确立不全(过程目标或情感目标缺失)。把过程看做目标是这次课改的重大突破! 问题3:教学目标叙写不当(教师不能科学叙写)。,一个案例,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基于教科书的教学,由于对课程标准把握的不到位,在教师中还有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以上教学中教学与目标脱节的现象,新课改呼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目标的叙写,二、纲要的编制,三、教学设计,适用,让叙写更精确 让目标更,学习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的内涵,学习目

3、标的叙写,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传统的教学良法不少,但过多关注了课程理念的解读和教师怎么教,弊端在于: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教法,轻学法。这就使课堂教学陷入重负、低效的困境。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课程标准中的“标准”“内容目标”的解读有很大的欠缺,因为内容目标是不可测的结果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把不可测的内容目标叙写成可测的质量目标,也就是教学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总目标为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是该课程的指导性和综合性的目标。,是总目标的分层,是指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后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学生发展分为三个学段,数学课程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

4、(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从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四方面阐述,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新课标由原来的只关注知识目标到关注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把过程作为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总目标,课程目标明确了教学活动的方向,是对学习目标的指

5、导; 学习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精细化,是对课程目标的完美与实施。,课程目标的功能在于为课程管理者、资源建设者及教师提供长远的课程教育观,它是宏观的、粗线条的。,学习目标通常是针对某一课和教学单元的目标,一般指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预期的学习结果。它是微观的,针对性强。,几乎没有人在开始旅行的时候只是走出家门,而不知道到哪里去,或者要做什么。,生活需要目标,当然,开始一次数学之旅也同样如此!,数学课堂亦需要目标指引。,两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叙写的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

6、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两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叙写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了体验成功,享受了快乐。,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目标设计的对比,我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目标的内涵,(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大家常说的教学目标通常可以称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查的。,学习目标的叙写,(一)学

7、习目标叙写存在问题,(二)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三)学习目标的叙写原则,(四)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五)学习目标叙写的策略,(六)学习目标叙写时的注意事项,请老师们观察一下这条目标,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例: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测量、剪拼、拼接等自主探索 活动,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 0。,(一)学习目标叙写存在问题,学习目标的叙写,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三者缺一不可。,学习目标的叙写,课 程 标 准,教材,学情,(二)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教材 :是经过专家、学者等有关人员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它是符合课标要求、供学生学习使用、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载体。,课标:对

8、课程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与实施建议起了指导作用。,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有哪些已有的知识,存在哪些困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程度。,学习目标的叙写,(三)学习目标的叙写原则,(四)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学习目标的叙写,通过四个要素把课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1.行为主体在新课程理念下,要从关注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我们关注的不是教师有没有使学生经历这样那样的活动,而是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状态、体验、收获等,学习目标不是教师在课堂中打算做什么?怎么做? 而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所以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使学生经历测量、剪拼、拼接等自主探

9、索 活动,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 0。,例如:“能够说出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说出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而不应采用“使学 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提高学生”、 “激发学生”等用语。,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 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还应该是学生。,2、行为动词 由于学习目标是学生学懂、学会的标准,必须具体、准 确、能够测量,所以具体学习目标应采用可测量、可观察、 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行为动词表述学习目标是学习目标的重要特点。,行 为 动 词,经历 体验 探索,描述 过程目标,描述 结果目标,了解 理解 掌握 运

10、用,同义词,同义词,同义词,同义词,同义词,同义词,同义词,探究,知道/初步认识,认识/会,能,证明,感受/尝试,体会,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评价的,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行为动词。因为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 ,评价就无法开展。,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和合数。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三角形。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拼图。,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知道/初步认识,认识/会,能,证明,经历体验探索,在生活情境中感

11、受大数的意义,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感受/尝试,体会,探究,使学生经历测量、剪拼、拼接等自主探索活动,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应该了解即可呢?还是应该理解?或者掌握?,这个问题,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关系到评价内容的设计,关系到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决定,必须参照课标准确把握。,了解,行为条件的确定过程也是教师斟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体现了学习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作用,应明确地写出来。,3、行为条件,条件的表述一般有四种类型:,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

12、纯接受知识就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 布鲁纳,“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从知识与技能的方面看,选择不同的行为条件产生的结果没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让学生背诵、练习,还是探索、体验,学生都能记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却有着天壤之别。,而上面的目标中我们就知道这位老师的学生是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去获取知识的,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行为条件的价值:,4、行为内容,就是学生通过活动,学习什么内容的问题。,上述四个要素和表达方式,构成了目标表述的基本框架,教师在具体备课中可以依据目标达成的要求,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对这四个要素内容进

13、行重新排列与重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内容,你能找出下面目标中的四个要素吗?,“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内容,课程标准与分解后建立的教学目标在对应关系上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使用,一对多分解,多对一提取,替代策略,拆解策略,组合策略,(五)学习目标叙写方法及策略,学习目标的叙写,一对一使用,万以内数的认识课标中涉及的目标为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

14、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替代策略,如:课标中统计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可以直接拿来用。,一对多分解,学习表内乘法时,课标中涉及的目标为“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表内乘法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只有乘法,可拆分为“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拆解策略,多对一提取,“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正比例、反比例,组合策略,如:人民币的认识课标要求:

15、“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动词,行为内容,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学习目标叙写四步法,“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了解”:通过换钱、模拟购物,经历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了解(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加入行为条件,各种面值人民币,第三步,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内容,行为程度,重点/难点,认 识,结合具体情境中,合作交流,认识人民币,重点,归纳总结,认识元、角、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行为动

16、词,行为条件,行为内容,行为程度,重点/难点,了 解,通过换钱模拟购物,合作交流,重点,归纳总结,动手操作,知道 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第四步,叙写出学习目标,3. 在活动中,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及勤俭节约的习惯。,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通过换钱、模拟购物,经历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又如:角的初步认识在课标中描述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一步找关键词:行为动词是认识、了解。行为内容是角、直角、锐角、钝角。,第二步加入行为条件:“认识” 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角,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通过动手、观察、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知道直角、锐角、钝角。,第三步形成剖析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