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113553 上传时间:2018-10-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人教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新 人教版)人教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课题:笔算乘法(例 1)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47 页例 1 及相应练习,用红 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 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 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学习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二

2、、自主学习 、口算 304 7008 650 5800 254 7300 806 23 6040 3030 2、笔算 4326 234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该怎样列竖 式计算呢? 提示: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 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 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笔算乘法的方法: 、p47 例 1 先读两遍题目,题目中已知条件是: 要求的问题是: ,应该用 法。 列出算式 估算结果: 列竖式笔算: 以笔算 14512 为例组内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 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注意积的书 写位置在

3、哪儿;(3)最后算什么。 2、小组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 先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 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 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 。 3、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4、计算下面各题,竖式列在旁边空白地方。 6432= 25436= *54145= 21783= 32825= *43139=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友情提示: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在列竖式时, 上面一行写 位数,下面一行写 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5、完成课本 47 页“做一做” (写在旁边空白地方) 四、过关检测: 、比一

4、比看谁能做对 2、火眼金睛 P50 第 8 题前 2 题。 322 45 679 先仔细观察有没有错误,有错 24 27 13 误的把正确的改在下面。 3、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 15 个班,每班 144 本,还需要留 40 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有 8 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 24 人,站了 16 行, 共有多少人?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 ,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 苦) 小亮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 18 看 成了 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

5、609,那么正确的积 是多少? 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例 2)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 P53 例 2 及练习八 37,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 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 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 0 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 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习重点:正确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 学习难点: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法方法。 导学过 程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352 95 2503 406 2403 307 6

6、5 85 506 36 86 3502 2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 160 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 千米,它们 30 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读题分析:已知: 求: 列式计算: 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有零,此题如何口算呢? 3、第(1)小题、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 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4、第(2)题:计算 10630 时,既然中间的 0 与 3 相乘得 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06 06 30 3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因数中间或末尾数有 0 的乘 法的方法: 、因数末尾有 0 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

7、数末尾都有 0 的简便算法是“先把 0 前面的数 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 0,则在积的末尾 。 2、因数中间有 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 0 的乘法,用 0 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 注意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 位对齐。 、同学们试练 P48 做一做 1、2 2、把右边两个版式做完比较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六、过关检测: 、笔算下面各题 8015 20135 30711 2280 2、p49 练习八:3、4、5、6(把竖式写在下面) 七、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

8、现(优、良、差) ,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 苦)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例 3)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 P51 例 3 及练习九 1、2、6,用红笔勾画出疑惑 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 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 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 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 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同学们 的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同学们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9、。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口算 (1)62 (2)204 620 04 6200 54 第(1)组题中,第 2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 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积也乘 。 第(1)组题中,第 3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 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积也乘 。 第(2)组题中,第 2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 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 ,积也除以 。 第(2)组题中,第 3 题同第 1 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 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 ,积也除以 。

10、把上边的几条规律合并成一条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 (或除以) 。 这条规律还可以这样表达: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 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积会随着因数的扩大(或缩小)而扩大(或缩小)相 同的倍数,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三、合作探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四、过关检测: 、这些题你都会算吗?试一试。 53 503 5003 5030 50030 你发现了什么?请你比较一下,看有什么规律。观察 前三个算式: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100 倍,积 就扩大 倍、 倍。

11、 (积扩大的倍数和因数扩大的倍数相同)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缩小 10 倍、100 倍,积 就缩小 倍、 倍。 (积缩小的倍数和因数缩小的倍数相同) 谁能将这两条规律合起来说?该怎么说? 如果把这三个算式中的 3 换到前面,结论又是怎样的? 这三个算式呈现出来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一个因数不 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会随着扩大或 缩小相同的倍数。 2、运用规律。 我们在口算乘法中经常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如算 20060 时 先算 2612,由于一个因数扩大了 100 倍,另一个 因数扩大了 10 倍,所以积 12 就应该扩大 1000 倍,积就是 1XX。 请你说说口算

12、 12040 时该怎样运用规律。 3、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4、在乘法算式 ABc 中,如果因数 A 扩大(缩小) m 倍,因数 B 扩大(缩小)n 倍,积 c 会怎样变化? (A、B、m、n 均不为 0) 5、在乘法算式 ABc 中,如果因数 A 扩大 m 倍, 因数 B 缩小 n 倍,积 c 会怎样变化?(A、B、m、n 均不为 0)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 ,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 苦) 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例 4)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 P52 例 4

13、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 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 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 价”三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单价数量=总价 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三个量的概念,掌握单价数量总 价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二、自主学习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 ) ;买了多少,叫做( ) ;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 。 2、分析下面问题中的数量是什么? .一支钢笔 4 元,老师买了 5 支发给同学,

14、一共花了 多少钱? 问题中的 4 元是( ) ,5 支是( ) ,要求的一共花的钱数是( ) .妈妈买了 5 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 8 元,需要付多 少钱? 问题中的 5 千克是( ) ,8 元是( ) ,需要付的钱数是( ) .一箱可乐 50 元,200 元可以买几箱? 问题中的 50 元是( ) ,200 元是( ) ,可以买的箱数是( ) .小明买 10 个笔记本共用了 25 元,一个笔记本多少 钱? 问题中的 10 个是( ) ,25 元是( ) ,一个笔记本的钱数是( ) 、自己再举两个例子说明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 三、合作探究: (一)解答例 4 的两个问题 、先读题,这两个问题

15、有什么共同点? 2、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 ) ;买了多少,叫做( ) ;一共用的钱数,叫做( ) 。 3、你知道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 4、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的是 什么。 (1)每套校服 120 元,买 5 套要用多少钱? 已知的是( )和( ) ,要求的是( ) 。 数量关系式是: (2)学校买了 3 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 420 元,每台 复读机多少元? 已知的是( )和( ) ,要求的是( ) 。 数量关系式是: 四、过关检测: 、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有: 2、已知单价和数量时可以求( ) ,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单价和总价时可以求( ) ,

16、用到的关系式是: 已知总价和数量时可以求( ) ,用到的关系式是: 3、自己提出一个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并解 答? 、自己提出一个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并 解答? 五、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 ,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 苦) 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 5)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自学 P53 例 5 及做一做,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 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 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速度、时间和路 程”三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探究,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